《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1782089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艺术的根脉》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器和青铜艺术,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玉器小知识,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硬玉又名翡翠。缅甸玉又称翡翠玉。,中国四大玉石产地,新疆和田玉 河南独山玉 辽宁岫岩玉 陕西蓝田玉,玉,玉器鉴别,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状久不散开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伪劣货。 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 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 舌舐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放大镜观看法 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

2、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玉器工艺品欣赏,泥 土 的 生 命,古 代 陶 器 与 瓷 器,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一、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吸水性强。 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不吸水。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 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陶器介绍

3、,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 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 几何

4、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 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仰韶文化彩陶,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纹饰有: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菱形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 云纹;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 鸟兽纹,有龙、凤、铺首等纹样。,马家窑文化类型 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

5、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其纹饰有: 人物纹。 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白 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瓷 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中国

6、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 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

7、,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 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窑,色泽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

8、的内涵。 “官窑瓷”则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官窑,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特征是其特色。,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钧窑,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产品有黑釉蓝斑器,或在白釉上施青蓝斑彩

9、,形成了此窑产品的独特风格。,出现“雨丝状”的窑变斑彩更为宋钧窑变工艺开创了先河,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郏县黄道窑,除了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从唐代起,还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产品有黑釉蓝斑器,或在白釉上施青蓝斑彩,形成了此窑产品的独特风格。 特别从晚唐开始,出现的“雨丝状”的窑变斑彩更为宋钧窑变工艺开创了先河,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青 花 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

10、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夏 铸 九 鼎”,商周青铜艺术,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夏

11、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

12、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四羊方尊,通高58.3厘米,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商代方尊的代表,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公斤,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