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长恨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长恨歌(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赏析示例 长 恨 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 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 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其创作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补察时政,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著有白氏长庆集等。,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
2、 这首诗写于元和元年,作者时任盩厔(Zhu zh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爱情悲剧,大家都很有感触。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作长恨歌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长恨歌传)。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写此诗也为劝谏宪宗不要重蹈覆辙。,古代诗歌的体裁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
3、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歌 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核心要点是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本栏目直击核心要点,合作交流,互动探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请根据授课情况有选择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
4、文重难点!,1.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 部分,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第二 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马嵬坡兵变,贵妃被杀,玄宗思妃,第三 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分析探究】,前两部分,主要写安史之乱前,“汉皇重色思倾国”。后一部分,主要写安史之乱后,“此恨绵绵无绝期”。,2.这首诗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力予以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探究】“重色”是“长恨”之因,“
5、长恨”是“重色”之果。诗人述写“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重色”的表现,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导致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3.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分析探究】(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悲惨;还都路上,重经旧地,又勾起了他
6、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3)诗的尾声,作者借助想象的羽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4.试分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表达效果。 【分析探究】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
7、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此两句因写得婉转动人常被后人引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而成为千古名句。,长恨歌是一首代表白居易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是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本意是通过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对君主耽色误国和其对贵妃的专宠进行讽刺。但是,作者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这首诗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
8、的爱情的深深感动。,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二人爱情悲剧作了有力的反衬。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脏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和她对唐玄宗的一往情深。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2.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诗人在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
9、内心深处的难述之情。通过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加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3.刻画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全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或借助动作表现,或通过景物烘托,或直接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 本诗在前两个部分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时运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然而在写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时,却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仙山”“魂魄”之说来表现李、杨爱情的刻骨铭心,可谓是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结合的典范。,课文是根,能
10、力是果,平时的学习是深扎根,疏通脉络结出硕果。本栏目通过解读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特点和要求,架起课文学习和高考备考的桥梁,为备考之路做好铺垫,在知识的过渡中实现能力的提升。,1.概念含义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2.考查角度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
11、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了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
12、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反映出作者对人民痛苦的体察和对战争的反对,爱恨情长,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3、。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解题思路/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杨万里喜欢描写自然景物,这首七绝描写了早春雪后晚晴优美的山色,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的美好情怀。可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逐胜”“忘寒”“春风”“晴后雪”等词看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抽样分析/阅卷手札】,请你组织答案:_ _ _ _,满分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
14、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作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比如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描写,“
15、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就是从侧面来衬托人物之美丽的。,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运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比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律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虽句句是写贫女,其实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二)答题步骤 找 析 联 明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第三步,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分点说明、概括,切忌以译代析。 第四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