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1765211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六生态维度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料来源: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热点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作出强调。“生态文明”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

2、、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切入点一:节能减排(见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切入点二:垃圾问题(涉及经济维度的循环经济,政治维度的政府职能,社会维度的群体性事件)1、目前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应该探索放开、多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掌握指标、监管质量。投资也不均衡。目前的大投资主要在于终端的焚烧或填埋,而实际上垃圾处理投资应该从源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产业构建全程布局,科学地分配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上。二是结合国情实际的自主创新技术极其匮乏,某些方面甚至为零;新技术应用规模小。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企业化推进速度

3、太慢,试点太少,经验不足。三是科普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应该让公众逐步知道垃圾从产生、收集、分类、运输、压缩、多元化处理的过程,在国外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多。 2、应对垃圾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垃圾问题并不是单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都应当承担应有的处理垃圾的责任。二是要强化垃圾资源产业化利用,通过资源产业化实现两端的拉力,促进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快速、积极开展垃圾资源的产业化模式构建。三是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构建终端的分类产业体系。 热点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

4、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第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规划和标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明确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全面促进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加快建立对外磋商机制,增强国际交流

5、与合作,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测与考核指标体系,在现有污染排放物监测以CO2、SO2、固体颗粒物等指标为主的基础上,扩大污染排放物监测面。强化目标责任机制,保障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等政策,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第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要求。要通过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保证生态资

6、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恢复成本。同时要加快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资源损失与环境破坏。第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要逐步淘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落后技术,加快开发绿色低碳技术,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技支撑体系。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重点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努力突破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第六,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7、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制定针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浪费资源者和破坏环境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引导各种主体的行为。第七,转变观念,培育绿色文化。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保证。一方面政府要树立节约意识,在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资料来源:甘肃日报,2010年10月2

8、4日切入点一:低碳经济什么是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2)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

9、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其次,抓好试点和典型。目前,深圳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住建部支持将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优先在深圳试验,引导相关项目优先落户深圳,并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负责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同时,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将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提升规格,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在条件具备的省市、地区、行业中及各省,都应有目的的选择试点和典型,扎实推进,建之有效,确保我国经济在低碳经济促

10、进下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第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

11、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第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

12、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第六,处理好“一抓”“三防”关系。“一抓”就是抓低碳经济建设;“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乱上项目、防浪费。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在开始时就让各级政府、行业、社会头脑清醒、思路明确、认识一致、步调统一。第七,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第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低碳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在新上项目、投资方向、减

13、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协的审批、监督权力和作用。除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新上低碳经济项目外,在每年上都应由政府向代表、委员通报“低碳经济”运行情况、“低碳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经济”对人民幸福度的贡献率。第九,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考核核心内容 切入点二:新能源 1.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我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技术基础薄弱。众多核心技术并未掌握,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技术后劲不足。二是产业发展欠规范。在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新能源电源发展和电网建设还不协调、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成本增加没

14、及时传导、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等等。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国家的新能源战略目标不明晰,政策稳定性较差。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体系。三是由于资源分割,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脱节,研究开发与试验示范脱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脱节,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没能及时得到应用;由于缺少中试资金,有些新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考核就批量用于工程。四是缺少共性技术联合研究与利益分享机制,导致一些具有共性的研究项目低水平分散重复,造成资源浪费。3.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理顺管理体制、规范产业标准、集成提升技术”(1)完善制度,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权责,避免多头管理

15、或相互扯皮。(2)从国家层面统一扶持,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或可以中科院系统作为依托建立。在这个平台上,研究机构之间、研究机构与企业间可以充分沟通信息,并推进大项目的合作。(3)加快新能源产业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电、太阳能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认证标准;同时,要实施统一的风电、太阳能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4)加快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等配套高州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设备撂荒的问题。同时,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输电网、智能化配网和储能设施建设。(5)对于规模大、资源条件好的新能源项目,继续实行特许权招标,通过引入竞争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对分散利用、资源条件不太好的项目,实行分区域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以鼓励企业投资和规范政府定价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