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农村社会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生农村社会学(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生选修课程 农村社会学 主讲教师:唐忠新,引 言,一、本课程主讲教师(唐忠新)自我介绍 主要经历:农民(村干部)、南大77级学生、南大社会学系教师(1982-1988),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人员(1988-2007.4),南大政府学院教师(2007.4-) 主要研究领域:城乡社区(社区建设、农村社会学)、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主要著作:农村社会学、贫富分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治学理念:崇尚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引 言,二、本课程内容框架 主要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农村社会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研究对象、
2、 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特征、农村社会 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方法论问题和具体方法)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国 外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况、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社会构成。性别、年龄、职业构成及其 特点分析 第四章 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分层标准与阶层 构成状况;农村社会流动特别是农民工流动问题分析,引 言,二、本课程内容框架 第五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农村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和家 庭关系、农村家庭功能分析;农村家族的变迁和功能,以及当 代农村家族问题评析 第六章 农村社区权力结构与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含义 和特征、村民自治
3、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思路;村委会的性 质、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能;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改 革以来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新特点及其多极效应评析,引 言,二、本课程内容框架 第七章 农村社会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测量方法和分化状况;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贫富分化的经济社会效应;贫富分化合理化及其实现途径。 第八章 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与相关范 畴的关系,农村社区建设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性,农村社区建 设的基本内容)等等。,引 言,三、本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王沪宁:当代中国
4、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 5.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华中师大出版社,1995 6.袁亚愚:新编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7.杨懋春:乡村社会学,台湾正中书局,1984,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历来存在着不同观点。有剩余学科说,社会问题说,社会化 说(以霍桑为代表),社会群体说(以桑德森为代表),综合研 究说(以索罗金、杨开道、冯和法以及前苏联学者为代表)。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理由是: (1)符合本学科历史发展
5、的轨迹。初期的农村社会学是原 始综合的农村社会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些学者主张侧重 研究农村社会的某一领域,但仍然试图认识农村社会整体。20世 纪40年代以来,辨证综合观逐渐占了上风。,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既保持了与普通社会学的一致性,又保证了自身的相 对独立性。 (3)适应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农村社会学是以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分支社会学学科。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整体性(把农村社会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来研究);综合性(注重研究综合性的农村社会现象,或从 综合视角研究农
6、村社会现象);社区性(注重通过农村社区研究 来认识农村社会);实证性(注重运用实证方法、实地调查来研 究农村社会),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第二节 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社会的含义和一般特征 农村社会的含义:农村社会是与城市社会相对应的概念,是 由农村居民所组成的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是农村的总 称,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一般特征主要有: 1. 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村社会的基础。 2农民(农业劳动者)是农村人口的主体。 3家庭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4血缘和地缘是农民联系的主要纽带。 5. 农村社会是各类农村社区的有机结合体。,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7、第二节 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特征 1.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快速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一 般是指从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2.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来看, 目前正处在初级市场经济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温饱半温饱阶段转轨经济基础上基本建立 小康社会阶段初级市场经济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成 熟市场经济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 3.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具有 浓重的地方特色。,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农村社会学与普通社会
8、学的关系 (1)从两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来看:“母子关系”。 (2)从两门学科的研究范围来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二、农村社会学与农业(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1)学科性质不同:分别属于社会学和经济学,各有自己 的概念、范畴 (2)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 (3)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农村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的关系 社会人类学又叫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 源、成长和进化过程。农村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内容交 叉;研究视角有别。 四、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分支社会学
9、的关系 与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为交叉关系;与城 市社会学同属于社区研究,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致 性,研究内容有交叉,例如城乡关系和农村城市化。,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第四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问题 1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例如反哺模式与接力模式、富饶 的贫困)。 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问题 1在重视抽样调查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典型个案研究。 2在应用问卷方法的同时,不可忽视观察法和访谈法。 3. 要学会与被调查者交朋友。 4. 概念的操作化是难点之一。 5. 既要掌握科学方法,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章 农
10、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产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当时美国社 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农村城 市化导致了大量农村社会问题,引发了持续20多年的全美农民运 动。从而客观上需要一门新的学科来研究农村社会及其问题。 二、农村社会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当时,美国农学界普遍认为研究农业经济和农业技术问题的 学者应该全面了解农村社会和农村社会问题。,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三、农
11、村社会学的产生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农业大学的贝利教授调查研究农村 问题,发表文章,引起了人们对农村社会学的注意。 1894年,芝加哥大学的亨德森教授开始讲授农村社会学。 1902年,当时任教于农业院校的巴特菲尔德编了一部农村社 会学讲义。1904年,他开始在农业院校讲授农村社会学。 190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全国农村调查研 究和政策研究机构),任命贝利为主席。该委员会向55万人进行 了农村问题的问卷调查,向国会提交了涉及农村许多内容的调查 研究报告。有些学者将其视为农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二节 国外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况 一、美国农村社会
12、学的发展演变 从农村社会学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农村社会学的 大发展时期。表现为:开设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学校快速增加,到 1921年达到了200多所大中专院校;1917年美国社会学会成立了农 村社会学部,1937年成立了美国农村社会学会,1936年开始出版 农村社会学季刊;自农村社会学诞生到1956年,美国学者从 事的农村社会课题研究有1000多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美国农村社会 学的衰落时期。这主要是由美国高度的城市化所造成的。近几十 年来,有些美国农村社会学学者把研究视线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二节 国外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况 二、西
13、欧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况 二战以前西欧并没有发达的农村社会学学科。二战以后,一 是由于重建农村的需要,二是由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学者的 带动,促使西欧的农村社会学得到了较快发展。 1957年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不久改组为“欧洲 农村社会学社”。1964年,欧洲农村社会学社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 联合在法国主办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 举办了第二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每隔几年就要举行一 次世界大会。 此外,日本的农村社会学也相对比较发达。,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 内容包括: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及 其成果;乡村
14、建设运动中的农村社会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中国 共产党的农村调查研究活动及其成果。 一、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初始阶段,杨 开道(1899-1981年)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于1929年出版了我国第二部农村社会学教材; 1929-1931年主编了农村生活丛书。,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 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1.梁漱溟、晏阳初的农村社会思想及其实践 梁漱溟(1893-1988年)认为旧中国农村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文化失调,因此要重建和创造中国文化。基本途径是团体组织、 科
15、学技术。他在山东邹平等地办乡农学校、组织合作社等。 晏阳初(1893-?)认为:旧中国农村主要有愚、穷、弱、 私四大问题;需要四大教育: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 力;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 民的强健力;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推进四大教育 需要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他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 促进会在定县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 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2.李景汉(1895-1986年):于1928年开始定县调查,1933年 出版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开启了研究本
16、土问题的学术风气。 3.费孝通(1910-2005)农村社会学研究。可分为三期工程: (1)实地调查。1935年大瑶山调查,出版花蓝瑶社会组 织一书;1936年江村(吴江县开弦弓村)调查,出版中国农 民的生活一书;1938-1939年禄村(云南禄丰县大北厂村)调 查,出版禄村农田一书等。 (2)理论总结。代表作是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最 基本的观点是工业下乡。,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发展,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 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3.费孝通(1910-2005)农村社会学研究 (3)小城镇研究。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发展乡 镇企业,建设小城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