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753299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5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探索(二),思考题,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列宁对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思想,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认同经济落后国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1920年底苏联取得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战争胜利后,列宁认为,俄国革命不但能在资本主义密网中生存,而且可以去进行社会正义建设。,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一方,同以托洛茨基为另一方之间展开的;第二阶段则是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一方,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另一方

2、之间展开的。,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第一阶段的争论始于1924年。托洛茨基提出“不断革命论”。认为由于俄国经济落后和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只能在世界革命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下去。没有世界无产阶革命的支持,社会主义就不能在苏联建成。因为帝国主义时代已经形成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不顾经济体系的同一性,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纯属空想。,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路线往何处去)等文章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托洛茨基挑起争论的真正目的在于用托洛茨基主义取代列宁主义。其他人也纷纷发表文章批驳托洛茨基

3、的观点。经过争论,公开为托洛茨基辩护的人越来越少。这场争论以托洛茨基失败告终。,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斯大林同季、加的论战:1925年4月,党内形成了以季诺维也夫,加米诺夫为首的“新反对派”。他们提出“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对“新反对派”的理论错误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指出,应当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和“社会主义能否在一个国家最终获得胜利”作为两个问题区分开来,予以不同的回答。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里建成,但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完全的最后胜利。,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是

4、由于粮食收购危机引起。这场争论是在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展开,中心问题是苏联通过什么道路,用什么方式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斯大林主张放弃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布哈林则主张继续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搞市场经济。这场争论以布哈林失败告终。,斯大林模式及其形成过程,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指的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或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二是这种模式又是由斯大林亲自缔造的,它打上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斯大林的个人烙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19241932),1929年5月苏联第一个五年

5、国民经济建设计划通过,并全面付之实施。标志着斯大林式计划经济体制的诞生;在政治体制方面,反对派的溃败,使斯大林在党内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加强。在文化体制方面,随着党内文化领导体制的转换,教育机构进一步专业化和分化,学术文化团体逐渐行政化,一个高度集中的文化模式也建立起来。,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斯大林模式的全面确立。1934年联共召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对中央机关和政府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书记处的权力以及它对经济部门的控制。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也使所有制结构模式和以部门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固定下来。,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斯

6、大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二战结束后,到斯大林逝世前,这一模式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新的进展。但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国内危机动荡,面临困境:党派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国内经济矛盾激化,阶级斗争日趋激烈。英国学者艾萨克多依彻说,斯大林模式乃是“严重社会危机”下的“唯一抉择”。,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思想根源,首先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反映了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既有合理发挥的一面,也有教条主义曲解的因素。,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思想根源,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起到了无形又无所不在的作用。如军国主义和皇权思想的影响。对外军事征讨和对内高度封建专制是几百年来沙皇俄国的本色。沙

7、皇是俄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核心,在农奴制下,农奴也把沙皇作为“救世主”来崇拜。这种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主观因素,斯大林个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特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战略目标:在短时间内使经济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金积累手段:工农产品剪刀差; 基本途径:外延扩大再生产。,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高度

8、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在落后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 苏联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拯救了苏联社会主义,拯救人类文明; 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波及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在经济方面,由于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由于实行指令性计划,“统得过死”,缺乏活力,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受到扼制,职工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更主要的是违背经济自身发展得规律,所以,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导致了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威信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与此相一致的是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影响了文化和学术的正常发展。,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小结,总之,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