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1721493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

2、间微弱的交通。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

3、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

4、,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8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

5、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B.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状态。C. 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D. 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B. 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C. 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D. 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

6、了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B. 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C. 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D. 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A项,“只有微弱联系”只是初期;B顶,“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错;C项,“所有宗教”错。2. 试题分析:“对比崛起方式及过程”锚错

7、,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进行对比。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此题选项A没有两种 思路的对比。3. 试题分析:原文是说“儒家思想的

8、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不是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只是“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速之客梁晓声(1)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2)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3)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4)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5)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

9、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6)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7)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8)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9)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

10、,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10)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

11、片。(11)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12)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13)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14)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

12、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15)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16)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17)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18)唉。这

13、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19)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一九八九年(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D

14、. 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5. 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C 5. 在情节设计上,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不速之客”略带贬义,而文中的“他”厚道热情、乐于助人,这样使读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6. 1)情节特点: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愿意再假下去。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感到了“他

15、”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所以“他”和老孟愿意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2)艺术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旨更明确。【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只有最后“我”拿出蜂王浆的言行才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5. 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故事内容主要是“不速之客”讲述的,在结构上,“不速之客”是整个事件的串联着,故事又围绕“不速之客”展开。从人

16、物形象的表现角度看,“不速之客”代表着普通的石油工人,从主旨角度看,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展现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速之客”这个标题非常具有吸引了,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 试题分析:文章在情节的设置上具有戏剧性,跌宕起伏。在故事中,巧妙设置了“父子”均是冒充者来相会的情节。本已是冒充牺牲的小猴去车站见久别的父亲,却万万没想到“父亲”也是别人冒充来的。这样的情节出人意料,但细想起来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非常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同时,这样的情节又极富戏剧性,波澜起伏,具有感染力。点睛: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