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1700795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高一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附中新疆分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问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选择题 共33分)一、基础知识(113=3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百舸(g) 团箕(q) 彳亍(ch) 忸怩(ni)B. 河畔(pn) 颓圮(p) 奇葩(b) 分外(fn)C. 装饰(sh) 舵手(du) 青荇(xng) 寂寥(j)D. 火钵(b) 长篙(go) 漫溯(s) 瓦菲(fi)【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

2、、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团箕(q)j;B项,奇葩(b)p;D项,火钵(b)b。故选C。2.下列各组词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惆伥 迷茫 哀怨 冷漠B. 漫溯 意气 斑斓 笙箫C. 荡漾 苍茫 清苔 天伦D. 招摇 保姆 彷徨 淩侮【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惆伥惆怅;C项,清苔青苔;D项,淩侮凌侮。故选B。3.下列各

3、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 的自救能力,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B.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表现个人品位。C.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在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进的诗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D. 第三届中国国际果蔬展览会目前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将展示全球水果、蔬菜新品种及相关高新技术的演示。【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

4、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B项,不合逻辑,强加因果,成为“贴身伴侣”的原因并不是“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演示”二字。故选C。4.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贴切的一项是撑着油纸伞,独自/ 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眼里 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波光里的 ,/ 在我的心头荡漾。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里放歌。A. 彷徨 晃过 彩影 烂漫B. 徜徉 晃过 艳影 烂漫C. 彷徨 飘来 艳影 斑斓D. 徜徉 飘来 艳影 斑斓【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5、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晃过:一闪而过,闪电般地出现或来回经过。飘来:随风摇动或飞扬过来。彩影:彩色的影子,或者是专业术语。艳影:艳丽的倒映。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斑斓: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非常灿烂多彩。又指生活多姿多彩。(1)结合“撑着油纸伞”“独自”分析,用“彷徨”;(2)结合“一道鞭影”分析,用“飘来”;(3)结合“波光里的”分析,用“艳影”;(4)结合“星辉”分析,用“斑斓”。故选C。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

6、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唐,盛于宋。C.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春长沙属于中调。D.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要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

7、“沁春长沙属于中调”错误。沁园春长沙不属于中调,是长调(91字及以上)。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故选C。6.下列各句中,加黑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土家族新娘出嫁前深情款款、长歌当哭的“哭嫁歌”是土家族神秘厚重的民族文化。B. 他信誓旦旦地对张三说,我向你保证,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和我的朋友一定鼎力相助,绝不袖手旁观。C. 最近家里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想到你们的贷款能及时到位,虽说只有几万元,可也是锦上添花。D. 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词语

8、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多用于求助时的客气话。锦上添花,改为“雪中送炭”。形影相随,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断 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7. 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运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诗歌形象地表现了想对相衬、相同相应的人际关系。诗人重在“相对”性性上,借以表达对人生难得一种哲理思考。B. “人”

9、“你”“明月”“风景”作为基本意象,构成了我与你与它这一外表最简单而内涵最丰富的形式。形成了“空框”,让读者去设想,“景”有阴晴,“月”有圆缺,“人”与“你”有男有女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你的空间。C. 诗中不断地转换视角,透露出一种人生的冷峻态度和哲理性思考,给人以启迪。D. 诗中的“桥、楼、窗、梦”是附属意象,构成了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景,只起提供背景空间的作用,因而完全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B.

10、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静态地呈现了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D. 在“楼上人”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显现出来。9. 下列对这首诗主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B. 这首诗以超然

11、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C. 这首诗表现了人与世界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答案】7. D 8. B 9. A【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立足诗句内容分析,D项,“因而完全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错误。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

12、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故选D。【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错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

13、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故选B。【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A项,“表现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错误。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

14、相对性。故选A。【点睛】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要大得多,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所以从字面理解上没有难度。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15、,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0.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 越国以鄙远(边邑)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出使的人)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受侵损)11.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 自以为得之矣12. 将第I卷文言文语段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10. B 11. A 12. (1)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 那麻烦您动手吧!越过别的国家来攻打管理远方的国家 你知道有多困难。(2)(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 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