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1624604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四,新中国的历史分期 19491956 过渡时期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78今 改革开放时期,(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程标准:,一、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看图片,指出新中国成立条件有哪些? 材料一:,辽沈战役胜利,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平津战役胜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

2、府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材料二:,政治上: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为新中国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材料三:1949年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和代表合影原版照片, 组织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了筹备工作,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2)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为新中国的建 立作了理论准备,军事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内容:,中心转移、基本政策、总任务,历史条件已经成熟,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 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1)时、地:,1

3、949年9月 北平,2)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B、国都、国旗、国徽、国歌,D、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C、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你知道国旗和国徽的象征意义吗?,课外小知识,国旗: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四枚小星均有一个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国徽是国家的象征。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宪法,3、标志开 国 大 典,本质区别: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4、,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4、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1)结束了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 的国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前提),(保障),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

5、概念。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3、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代表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职权有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回答: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它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4年,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义务和权力、确立了新中国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内容:,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

7、原则,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探究:分析与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1)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体会议举行 1954年,(2)完善:,“八字方针”的提出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合作探究,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系何区别?,(1)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区别:,1.性质: 2.职能: 3.产生和组织方式:,不是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

8、,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立法,任免,决定,监督等权;,协商产生;,选举产生,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原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特点:以汉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历史、地理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开始确立);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评价:,是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保证,促进,概况:,三级机构;五个自治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

9、区,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新中国的政治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的政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思考:这三种制度有什么共同点?,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成立,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框架,课堂小结,小结:一次典礼、二项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1、“一次典礼”指天安门广场上

10、举行的开国大典。,2、“二项法律”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三大制度”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四次会议”指七届二中全会、一届政协 一届人大、 二届政协,练一练!,1、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了解到,2009年西藏的“”有包括中央驻藏新闻媒体、西藏自治区新闻媒体以及部分外国新闻媒体共16家新闻单位的近200名记者参加采访报道。材料涉及的我国政治制度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 B. C. D. ,A,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策、制度 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 B C D,B,5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把民主党派改造成为劳动人民的政党 D实现“一国两制”的目标,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