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611559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背景,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知道董仲舒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3)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的探究,学会用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

2、,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 政策的需要。 2.组成:“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3.内容: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4.特点: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 ”的哲学观。,积极无为,休养生息,5.影响: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6.新问题: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 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经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政治: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思

3、想: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整套为 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中央集权,中央集权,2.理论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推崇大一统。 “ ”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 辅德。 提出“三纲”“五常”。,法家,天人感应,刑,3.影响 (1)政治上: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 。 (2)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 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统治秩序,朝廷选官,主流地位,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

4、学,探究主题1 汉代儒学的变化及原因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 材料 西汉刘彻(汉武帝)以前,儒学虽立博士,却并不重视。当时著名儒生,有的兼阴阳五行(如贾谊),有的兼黄老刑名(如晁错),没有纯粹的儒学。刘彻初年,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这是因为统治者喜欢阴阳五行家的运命论,又喜欢黄老刑名家的专制术,同时更喜欢儒家的三纲五常伦说。原来的儒家,没有充分发挥前面那两种学说,等到贾谊、晁错,居然会融会贯通起来,适合朝廷的需要。因此,刘彻很慷慨地提高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称为汉朝唯一大儒的董仲舒,尽量发挥这些学说,而且归纳到春秋公羊传一部书里面,使儒家独尊的地位愈加巩固,议政断狱,公羊传都能够对付。 范文澜著中国通

5、史简编,【问题】 根据材料,说明汉代儒学的变化及原因。 【解读】 根据材料中“却并不重视”“刘彻初年,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得出由不重视到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中“没有纯粹的儒学”“居然会融会贯通起来,适合朝廷的需要”得出从没有纯粹的儒学到适合朝廷的儒学;分析原因时,根据材料中“居然会融会贯通起来,适合朝廷的需要”得出儒学融会贯通阴阳五行家和黄老刑名家,适合朝廷的需要;根据材料中“统治者喜欢同时更喜欢”得出汉武帝为统治需要独尊儒学;根据材料中“尽量发挥这些学说使儒家独尊的地位愈加巩固”得出董仲舒尽量发挥儒学,巩固儒家独尊地位。,【结论】 变化:从没有纯粹的儒学到适合朝廷的儒学;从不

6、被重视到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原因:儒学融会贯通阴阳五行家和黄老刑名家,适合朝廷的需要;汉武帝(刘彻)为统治需要独尊儒学;大儒董仲舒尽量发挥儒学,巩固儒家独尊地位。,探究主题2 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7、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读】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得出天人感应;第二小问据材料“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得出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大一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董仲舒借鉴了道家、法家,继承发展儒家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结论】 (1)思想主张:天人感应。 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深化拓展】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对国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同时“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2)对儒学:儒学完成官方化、制度化转变,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文化上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3)消极影响:独尊儒术禁锢思想,扼杀才智;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导致迷信与唯心主义思想泛滥。,探究主题3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

9、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问题】 据材料,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解读】 根据材料“批判”“舍弃”得出态度为批判;分析理由时,根据材料“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得出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补充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即可。 【结论】 态度:批判。 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

10、代要求。 补充和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解析:A 据材料“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可知是黄老无为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故A项正确。,2.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已经结束 C.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A 由表格信息儒

11、家“支派”占有103,“篇数”是3 123,说明西汉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还存在,故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错误;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逐渐完善,故D项错误。,3.(2018河南平顶山期中)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 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D.以王权限制神权 解析:C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论证了王权统治的合法性,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

12、4.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异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焚书坑儒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解析:B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所以当“灾异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B项正确。,5.(2018河北邢台期中)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解析:A 题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

13、人数在汉武帝之后的增长情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即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故A项正确;题图反映的是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没有涉及其他教育机构,故B项错误;题图反映的是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无法说明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故C项错误;图中没有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所以,

14、要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的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本书分别反映了什么核心政治思想。 (2)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概括说明他们在文化政策上的相同之处。图二作者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

15、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解析:第(1)问,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故结合二者的主要思想回答即可,注意题干限制“核心政治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都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答题限制“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图一:“仁”和“礼”;图二:“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相同之处: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影响:使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并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为官学,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