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老弥的文化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611229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蒲城老弥的文化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蒲城老弥的文化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蒲城老弥的文化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蒲城老弥的文化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蒲城老弥的文化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蒲城老弥的文化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蒲城老弥的文化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蒲城老弥的文化馆,2014年6月,家住陕西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的老弥完成了多年来的一桩心事,在自家小院子里,终于建成了一座文化博物馆。地道的农民建文化馆,老弥引来不少争议的目光,但老弥说:“农民谈文化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只要心存信念、坚持坚守、建成咱自家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就不是啥难事。”(策划/杨迈祺 摄影/开尔 编辑/杨一南),走进弥家村,一户装饰特别的农家院落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大门,两侧高悬一副框联,门口两侧和院落内摆放着各种各样做农活使用的农具,这里便是67岁的老人弥志成的家。,弥志成家的门口直直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黄河农耕文化”几个大字,不大的村落,摆在狭窄的街道上,格外的显眼

2、,一走近村口,远远张望便可以清楚的看到。,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加上多年的农耕经验成了老弥建馆的基础,一个偶然的机会,弥志成发现民间有许多失传并且非常珍贵的农耕物品,这些物品记录着旧时期的农耕文化,都非常有珍藏价值。他决心在自家建起一所农耕文化“收藏博物馆”,把久远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可同是农民出身的老伴对老弥办博物馆的举动很不理解,尤其是听说要拿出近10万元办博物馆时更有了反对的念头。老弥和儿子建馆的态度十分坚决,无奈她只好默许了。博物馆建成,远近参观的访客投来敬佩的目光,老伴渐渐地也就明白了老倪的执着,平时她承担起卫生清扫工作,访客多时,她还主动当起了解说员。

3、,博物馆怎么发展是摆在老弥和他的伙伴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建馆初期,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老弥家,反复商量,讨论农耕文化、聊历史、相互建议。,2012年老弥的博物馆准备开馆,周围很多的好心人帮助和建议。耐心聆听一些建议后,老弥将“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名称更名为“黄河流域尧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又给博物馆定了专门展出、收集和介绍区域性的农具的路线,老弥有一门雕刻的好手艺。当地村民们将瓮盖扔掉后,他觉得十分可惜,就捡回来在上面刻上农耕时节的各种情景的图案,形象地绘制了农村使用农具和农忙时节的场景,竟成了馆里的一大亮点。,为能让到访的参观者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农具的用途,老弥在自家门口建起了一个模拟水井,将废弃的

4、辘轳安装好,访者自行体验,身临其境的同时,还变废为宝。,博物馆里,从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具几乎样样齐全,藏品约千余件。但最让老倪自豪的便是他收藏的本村当年的土地证。仔细研读,让晚辈们更加真实的了解村里过去,记下当年那段关于土地的历史。,村民们偶尔会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一同回顾当年的一些旧照,老倪便亲自上阵,给乡亲们讲解,讲出照片中的每一个人的名字,讲出每张照片背后尘封的那段历史。,孩子们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对这些展出的农具十分好奇,前些年,政府专门把这里确定为青少年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每到节假日,总会有不少孩子们来到博物馆参观,他们在每一件农具前,仔细端详和揣摩,有时候还要亲身体验一番

5、。,博物馆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被老弥的举动和精神所感动,很多人参观后,为博物馆题字作画。本身就爱好书画作品的老弥更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对每一副作品都十分珍爱。尧山文化发掘和非遗传人78岁王忠玉得知消息后,专门为博物馆赋诗一首,并亲自书写下来,悬挂在博物馆的进门处。,老弥博物馆的留言簿上,来访签名的人越来越多,从附近的村民到大学教授和政府官员,从刚懂识字的孩子到年过七旬的老翁,越来越多的到访者和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的加入,让老弥开心之余,更也多了一份坚定。,今年10月,家住在西安的王师傅,偶然的机会,从新闻里看到老弥家的博物馆后,就带着女儿和外孙前来参观。王师傅年轻时曾经在村里插过队,看着年轻时使

6、用过的工具,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留下的青春,王师傅忙拉来孙子,仔仔细细的讲述每一个工具的故事。,王师傅把自己收藏的一个风箱捐给了老弥,老弥看到后乐的合不上嘴。建馆前后这三年,老弥吃了不少苦头,他几乎跑遍了周边每个村镇,翻了很多山头收罗遗失的或是废弃的农具,老弥的博物馆中,一辆农用的大毂辘的马车便是他花了一万多元从甘肃购买来的,傍晚,老弥和老伙计抬着王师傅赠送的风箱走在回家的路上。老弥和老伙计都是地道的农民,握了一辈子锄头的双手满是辛劳留下的沧桑,他们几乎很少提笔做学问,更多时候都是守着脚下的一寸田地。当传统农耕渐渐被自动化生产的机械所取代,老弥和老伙伴们知道,农耕文化博物馆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