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1603470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6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发表、结构,1845年春,马克思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转换。标志科学实践观和人的学说,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彻底划清界限。 提纲写于1845年,生前一直未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他的费 尔巴哈论时,作为附录第一次发表。提纲不足1500字,恩格斯称之为 “包 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基本结构:提纲共11条,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条,马克思的实践观; 第二部分:第2条,实践观在真理问题上的具体展开; 第三部分:第3-9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提出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第四部分:第10-11条,总括马哲的本质特征和实践功能。,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2、之间的关系: 1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实 践唯物主义的“中介环节”。 2提纲包含了批判费尔巴哈的一切要点,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论纲。,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解说 一、“类”概念 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上帝无非是人格化的“类”,将上帝(“绝对精神”)还原为“类”。“类”=上帝=“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的“人本”相对于以往 “心本”“神本” ,是一个进步。 何谓“类”? 1“种类”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种类; 2“共性”与个体相对立的人的共同性; 3“完整的人” 理智、意志和爱。 完整的人=理智+爱。理智(人之头脑)男性原则;爱女性原则。,费尔巴哈的“类概念”

3、 的缺陷 生物主义的倾向(排除人的社会性) 直观主义的倾向(排除人的实践性) 二、感性存在、感性直观 感性存在 自然界和人,主要指人的存在。 人的肉体性存在和欲望。 从人的肉体姓引申出精神感情、同情、爱情。 感性直观 直观用自然的感官看。 三、对象化、外化与异化 对象化:外化。 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我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自然是我的对象; 我与他人发生对象性关系,他人是我的对象。 宗教的秘密:人自身本质的对象化(上帝),“倒转法”。 异化:对象化的特殊形式,即异己化,具有否定主体的含义。,第一条:全篇的总纲 (1)揭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离开人的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批判唯心

4、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第一条的理论意义有: 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的基本路径。 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沿革: 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思维方式; 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 1关系性思维而不是实体性思维。 2动态生成思维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思维。 3开放、批判的思维而不是封闭保守的思维。,第二部分(第2条):第一条观点的具体展开

5、1真理认识的可能性; 2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部分(第3-9条):批判旧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 第3条:马克思有两个批判、一个观点。 第一个批判:批判旧唯物主义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观点 第二个批判: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 一个观点:环境改造和人的改造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第4条:批判费尔巴哈宗教观,说明宗教产生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第5条:揭露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 “抽象的思维”(绝对精神)黑格尔; “感性直观”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武器 “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把感性对象看成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 感性马克思的物质观有两层涵义: 1物是生产物,体现人的实

6、践活动本质; 2物是社会物,体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第6条:批判费氏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何谓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和根据。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缺陷:1离开实践来理解人。人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自然人。 “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 2离开社会关系来理解人。 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两性关系”、“性爱关系”。 什么是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1人的实践本质观; 2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观; 两者的一致性。实践的双重维度(人与自然;人与人)。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理解: “撇开历史进程”非社会历史性;

7、 “宗教感情”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自然永恒的东西; “抽象、孤立的人类个体”“原子个人”。 “类”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的、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共同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逻辑起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第7条:说明宗教感情和人都是社会的产物。 宗教感性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人也是“现实的个人”,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人是没有的。阶级、阶层分析法 从“神本”到“人本”,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人本主义是近代人本主义者反封建宗教神学的武器和成果,它确立人的价值和尊严。但“以人为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1“抽象的人” :抽掉了人的实践活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 2”现实的人

8、”:处于实践活动中、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 第8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 社会物质生活人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中造就的; 政治生活改造社会、改造制度的政治生产中形成的; 精神生活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中形成的。 三种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第9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不懂得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 单个人资产阶级“原子个人”的反映。,第四部分(10-11条):新旧唯物主义本质特征和功能 第10条: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本质 “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 第11条:马哲的实践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