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594936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9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经营的理论基础,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内容提要,导言 一、教育生态理论:影响班级经营的诸因素 二、群体动力: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及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三、人本主义: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合理需要 四、行为主义:通过强化与惩罚改变学生的行为 要点重述,导言,班级经营者都有一整套世界观和管理理念,班级经营者所采取的具体的管理策略、措施以及技巧都是在这些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支配下产生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管理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改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如何推行的问题便成为细枝末节了。 -麦格雷戈,导言,班级经营者应树立的理念 宏观:将班级经营放在教育生态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了解社会、学校、家庭、教师、

2、学生以及课程等众多因素对于班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 群体:考虑运用群体动力原理,通过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激荡创造正向的班级经营气氛,以达到管理目的。 个体: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当然,针对学生的具体的行为,可以综合运用强化、惩罚的原理,以塑造与改变学生的行为。,一、教育生态理论:影响班级经营的诸因素,基本观点 影响班级经营的诸因素分析,基本观点,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其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适应与发展。 教育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

3、不是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而是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无论学校与班级组织,还是正在成长发育的个体,往往将对环境的适应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班级经营的诸因素分析,Bronfenbrenner (1979):,大系统:社会因素对班级经营的影响,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科学技术 宗教与社会伦理道德 大众传媒,(二)外系统:家庭因素对课堂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业成绩以及在学校的表现与家庭环境有明显的联系,特别是家庭培养子女的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往往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家庭中存在某些男女之间的分工和差异,使得性别角色的差异在家庭最早形成 家庭是儿童的侵犯性行为形成的重要的影响

4、因素 家庭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三)中系统:学校对班级经营的影响,课堂规范通常是学校规范的体现 教师被迫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显然不合时宜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那些无法看到和理解其价值的知识,这往往是导致众多课堂问题的原因 考试制度是学校影响课堂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四)小系统:班级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教室自然环境 :位置、课堂设施、教学用具、座位安排 教师 学生 个别差异 同伴群体 教学内容,二、群体动力: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及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一)班级的正式群体班集体的发展 (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三)班级群体建设中的群体动力问题,(一)班级的正式群体班集体的形成与发

5、展,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 形成过程: 松散期 同化期 凝聚期 形成期,(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特点 规模小,人数少 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功能 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

6、助 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三)班级群体建设中的群体动力问题,班级团体是由班级成员及其所处的心理环境共同组成;而班级成员的行为表现,亦受此班级团体的“心理场”影响,若能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班级“心理场”形成的力量,便能以此理解班级成员的行为。,(三)班级群体建设中的群体动力问题,1群体规范和健康舆论的建立 2增强集体凝聚力 3良好的班级气氛的营造,三、人本主义: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合理需要,(一)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是实施班级人本化管理的前提 (二)理解并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二)理解并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尽可能给学生们所需要的,他们就会给教师所需要的。 -康克林(Conklin) 学生的

7、基本需要 1被接纳的需要 2被重视的需要 3被认为有能力的需要 4安全感的需要,四、行为主义:通过强化与惩罚改变学生的行为,(一)正强化及其类别 (二)负强化及其类别 (三)惩罚及其施用,(一)正强化及其类别,1社会的强化:给予个体所喜欢接受的语言激,如给予注意、赞赏或认可 2权的或活动性强化:给予一些责任性的工作,或给予喜欢做的活动。 3符号的强化:给予象征性的符号纪录、物品或信息,以作为以后换取真正强化物的代价。比如“代币制”,表2-1 代币系统建的程序一览表,资源来源:张世慧.为改变技术.台:五南, 2003.74.,4物质的强化:Martin Pear(1996)分为消耗性物品(使用后

8、会逐渐减少的,包括喜欢吃的或喝的东西)、操性物品(可供玩的玩具或物品,如玩具、文具等)和拥有性物品(可供拥有的东西,如书、卡片、游戏卡等)。 5家庭支持的强化:学生有好表现时,即刻告知学生的父母亲,由家长给予学生及时的强化。,(二)负强化及其类别,以除去负性的强化物为手段,通过个体表现某反应后能使厌恶性激物的停止,而强化该反应,使个体增加其表现适当为的频。,(二)负强化及其类别,1厌恶性激的移除:当学生表现为时,教师施予学生厌恶性的激,当学生表现出好为时,教师即移除厌恶性的激,以增加学生再次表现好为的频。 2权的再给予:当学生适当为发生之时,教师剥夺其所拥有的正强化物,包括权、活动、酬赏、代币

9、、及社会性的强化物,但是当学生表现出适当为时,教师再次给予学生这些正强化物,以提高适当为发生的机。,(三)惩罚及其施用,是在反应之后得到厌恶性事件的呈现,或正向事物的消除,而使该为反应的频减低。 这说明惩罚既可以通过厌恶性激的施予也可以采用权剥夺的方式,来加以实施。,(三)惩罚及其施用,1给予厌恶的事物 (1)从事厌恶的事。 过度矫正。练习正确的行为与学习适当的行为,来对其所表现出的适当为负责 厌足法。依据的假设是,重复性的表现会导致饱足,当学生出现不适当的动作,顺其所愿重复当为,使其达到厌恶的水平 进修性质的惩罚:重复学习课业上必要的为。 劳动服务 (2)社会的、人际的惩罚:给予精神或是心上

10、的悦。如提高音警告学生、言语斥责、生气、皱眉 (3)符号的、形式的惩罚:为对于学生为的当,给予象征性的符号或文字的信息,可以配合代币制,采用扣除代币进行惩罚。 (4)告知家长,(三)惩罚及其施用,2撤离正向事件 (1)隔离:当学生表现出适当为时,终止或停止他现在正在进的喜爱活动 (2)反应的代价:运用学生想保有强化物,喜欢亏损的心,当其表现当为时,拿掉权、筹码或活动作为适当为的后果。,小亦(化名)就读于保安国小(化名),他在班上的人缘并不好,成绩也属中下。我初次坐在班上的一个角落,孩子们便把我围住,他一走近,就有孩子对我说:他很坏,会偷看女生上厕所。还有人警告我:这种人你最好不要认识,他会偷东

11、西、说谎、逃学。我望着他,看到他正低下头,默默地承受来自同学的指控,但眼睛却流露出一种令人难受的无助感。 上课时,小亦除了发呆,大多用来做大家口中“扰乱秩序”的事:走来走去、发出叫声、靠在邻座同学的身上、趴在椅子或地上扭动、晃动椅子、敲击桌子发出声响、碰触别人的身体、拿走别人的东西等。当然,他会随着上课情境、老师特质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态度,发展出不同的模式。只有在班主任面前,他会表现出守规矩的样子,静静坐着发呆,或者偶尔会认真地写老师所交代的功课,郑老师说她是花了快一年的时间,才把他压住,但在其它科任课中,不管是音乐、美劳、体育、辅导或社会课等,都会听到同学对他接连不断的抱怨。,对于小亦,郑老师

12、有满肚子的苦水:“我对其他孩子都还有办法,但是对小亦啊,我是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还是没找到有效的办法,在我的课堂上,他还会听我的话,不敢捣乱、不敢作怪,但是只要我不在面前,他就会找漏洞,然后又捅出一些漏子。像说他逃学回来,我如果处罚他,他就又会想办法溜掉,但是如果不处罚他,其它的学生就又会抱怨说,那我也要装笨,学小亦装笨就可以不用写功课、可以逃学,还不会被处罚!,而且他也越来越嚣张,实在是给我带来很多的困扰啦,唉!他的奶奶在三年级的时候来找过我,对我说他很小就没有妈妈了,很可怜,希望我多照顾他,但是哦,我能用的方法都试过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 郑老师刚接这班时就感觉小亦是个大问题,但是向学校

13、反映后,也都没有人支持她;为了怕小亦在学校期间又乱跑、逃走,她只好带着小亦,进行“校园巡礼”:到全校各个角落,向所有老师介绍小亦,让所有老师认识他,这样如果他又乱跑的话,总会有人看见而通知她。,小亦的爸爸年约四十,从事于服务业,工作时间很长,大概从早上十点到晚上九点半才能回到家。小亦爸妈结婚后跟小亦的奶奶、二伯一起住,但是小亦爸妈离婚后,母亲从未回来探视过小亦,只在想向小亦爸爸借钱时才说要回来看小亦,但小亦的爸爸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也拒绝她的探视。离婚后一段时间,小亦的二伯结婚,同住的一家人,再次因新成员的加入又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小亦及爸爸、奶奶便搬离开这个地方。搬家后没多久,奶奶病逝,顿时

14、小亦的身边只剩下爸爸一个,就在奶奶过世之后,小亦出现许多行为上的问题,爸爸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又无力解决。,在课堂以及与同伴相处中,他的口语及组织的能力似乎并不佳,常不能表达意思或组织完整的句子,老师大都认为他的智力或许有些问题;但一到了校外却呈现出另一种形象。放学后,他习惯先回家放书包,换上一套他觉得帅气,通常是紧紧的衣裤,偶尔还会戴上墨镜(即使已是傍晚),甩着腰间的钥匙,叮叮当当、摇摇摆摆、神气活现地出门,在店里,会大声大气地将钱往柜台一丢,说:“小姐!找钱啦!”店员有时觉得好笑,随口问他几句,他会手插口袋,用“受不了你”的眼光斜眼看店员,嘴里还会一面念着:“不然你是要怎样”之类的狠

15、话。 住在小亦他家那一栋公寓里面的邻居,虽然会在楼梯间遇到,但小亦不会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不大搭理他。但是出了公寓,他的人面极广,常走个三五步就遇到认识的人,男性成人多与他互以三字经作为打招呼的开场,女性成人则多问他:“最近有没有乖?”或“你不要再做坏事啰”,他应付这些成人的方法多是报以一连串的三字经,然后扬长而去;对有些较凶,看起来会打他的男性,则会先忍气吞声,等到人走了再大声骂。对于年轻的姊姊,则上前搭讪,对她们说他已经没有妈妈,都自己一个人,要她们请他吃饭。,在学校,很少人愿意和他在一起,但在校外,就会有愿意跟他一起玩的小孩,但情况大多是在路边遇见了,看到对方在玩好玩的东西(如鞭炮、玩具

16、枪等),会停下来一起玩;勉强说是志同道合的,只有住在他家附近的阿民及小彦了。他们三个人,或许是因为离家近,而小亦家里又常常没人,所以他们会到小亦家玩。六年级的阿民长得高高壮壮地,在三个人中是最会出主意的;小彦婴儿时期即被遗弃于保姆家,现由保姆的父母领养,年龄和小亦一样大,但现在才读二年级,长得眉清目秀,口齿清晰伶俐。他们三个在一起,除了一起玩之外,据郑老师告诉我的,会一起去偷别人的脚踏车,尤其是小亦与小彦,更是一起联合偷过超级市场、便利商店等。由于双方家长都觉得是对方把自己的小孩带坏,也不喜欢让他们在一起玩。小亦就曾经在一次阿民及小彦又来按门铃时,故意不应门,但他们两人一直等在门外,又猛按电铃,小亦把门打开一条缝,当面对他们说:“我爸爸说你们会偷东西,不可以让你们进来!”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阿民对小亦一直说:“我只要跟你说几句话就好”小亦拗不过他,让他进来听他说了几句话后(阿民附耳在小亦耳边,一边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