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时代的背景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544301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26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学时代的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子学时代的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子学时代的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子学时代的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子学时代的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学时代的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学时代的背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学时代的文化背景,子学时代的开始,子学时代始于有私人著述 章学诚: 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是故圣王书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者也。道不行而师儒立其教,我夫子之所以功贤尧舜也。(文史通义) 有系统的思想需于著述中见,孔子以前无有系统的思想,冯友兰讲哲学史即是从孔子讲起。,子学时代的文化背景 商代宗教文化与周代礼乐文化,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6世纪初至前11世纪中期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商代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卜。在商代,地位最高的神是“帝”或“上

2、帝”,第二位的是祖先神,祖先死后“宾于帝所”,成为上帝与人世交通的桥梁。,周人的文化维新 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BC1046),周武王灭掉了残暴的商纣政权。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完善。宗法制度建立在宗族关系基础之上,据说完善者是周公。 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嫡长子继承制 夏代王位继承方式不可详考,殷商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殷道亲亲),其间也有父子相继制。周代从成王之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道尊尊),以避免兄弟争位相残。,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亦称分封制。是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其目的如左传所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以封国作为保护周

3、王室的屏障。诸侯受封后成为某地邦国,对周天子有朝聘、进贡等义务。诸侯国内同样分封卿大夫,其领地称为“采”或“邑”。采邑制也属于分封制,但卿大夫没有诸侯国那样许多独立的权力。依此类推,卿大夫也会分封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宗庙祭祀制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这是宗庙祭祀的目的之一。 礼记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昭穆制度:左昭右穆,父昭子穆),宗法制度之外,周代还确立了各种礼制,还有相应的乐制,所谓制礼作乐。 仪礼、礼记、周礼 需要说明的是,在礼乐文化之中,含有强烈的道德精神,王国维曾说: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代上帝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比之商代多了人文道德之观念。,子学时代哲学之发达,轴心时代 此时期哲学发达之原因 (春秋至汉初的变局:政治、经济) 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立,人皆徘徊歧路之时,故思想言论自由,各种思想学说应运而生。 子学时代终结于汉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