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50485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招收简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覆盖各业务机构中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等诸专业。在国务院学位办指导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活动中,我中心 2003 年度全国“基础医学”学科评估总排名第五,2004 年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估总排名第三。 全中心现有职工 2000 余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职工总人数的 77%,近 500 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约 200 人

2、具有正高级职称,含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4 名。博士研究生导师 60 人,其中基础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25 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35 名。 一申请条件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人员,可以申请做博士后。委托代培、定向培养博士和在职人员、现役军人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须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在职人员不得申请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本中心培养的博士,一般不得申请进本中心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二申请与审批程序(一)申请者向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主管部门教育培训处提出申请、递交本人简历及相关材料。(二)经导师及其所在单位初审拟同意接收

3、者,要求登录中国博士后网上交互办公系统,填写、下载博士后申请有关表格,并提交下列材料:1国家统招统分的应届毕业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单位的研究生院在申请表的有关栏目注明(必须明确写明“属于国家统招统分应届毕业博士生”)并加盖公章;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人员还需提供原单位人事部门或所在部队师以上干部部门出具的同意其全脱产专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证明材料,以及对其出站后工作去向的意见,专家推荐信须由两位本学科领域博士生导师填写。留学博士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申请手续同国内博士,留学人员还需另外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或回国人员证明,并至少需提供一份国

4、外的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教授、专家)的推荐信。与企业合作招收的博士后人员或者以研究项目为依托联合招收的博士后人员,申请人须提供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2博士论文答辩申请表、论文评阅表、论文答辩决议(均为复印件)和一本博士毕业论文。3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如面试时尚等待颁发,需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开具已经通过授予学位的证明)原件在办理进站手续前提供。4本人其它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复印件或著作副本。5政审材料。 上述除第 1 项外,其余几项也可在面试通过后补交。(三)教育培训处和导师所在单位组织对申请人有关材料的审核1面试考核工作由

5、所申请二级单位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组织,由 3-5 位同/相近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含拟合作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审核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对申请者的思想品德、科学态度、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外语水平和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评议和面试,提出是否同意进站的意见。2经审核同意接收的,由二级单位教育培训主管部门通知申请人到指定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者,签订进站协议书,由教育培训处报中心领导,批准后,通知申请人到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办理进站手续、商定进站时间,再由中心教育培训处通知有关二级单位。由二级接收单位负责办理人事关系。出站时非自主择业的博士后,如本人和原工作单位同意,可只转组织

6、关系。外籍博士后的招收程序与国内博士后相同。总之,中国疾控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中心所属各单位均可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人数不限。欢迎广大有志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前来我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8 年招收计划见附件三联系方式联系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育培训处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 7 号邮政编码:100021联 系 人:王娟、周海城联系电话、传真:67779151 电子信箱:附件: 2008 年招收计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 年度博士后招收计划导师序号导师姓名 所在单位 研究方向 供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研究项目名称招收人数 对申请人

7、背景要求1 杨功焕 中国 CDC 慢性病控制 死因资料深入分析 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能力强2 曾 光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1云南原因不明猝死的研究2应对流感大流行防治对策的研究 各 1 有工作经验的优先3 徐建国 传染病所 细菌学 1肠道菌致病机理研究2细菌的进化和分子分型 各 1 最好有病理学基础最好有遗传学基础4 金银龙 环境所 环境卫生与环境医学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影响2人群污染物降落水平研究 各 1 环境卫生专业5 马冠生 营养食品所 营养学 1 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研究2 钙参考摄入量的研究 各 1 公共卫生6 荫士安 营养食品所 微量营养素营养 国家自

8、然科学基金:学龄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 的效率研究 1-2 预防医学、生物学7 吴永宁 营养食品所代谢组学、风险评估中分析毒理学1973 标记基因安全性研究2973 复杂介质中超痕量持久性污染物的检测和表征方法学 各 1 化学、药学或公共卫生8 杨月欣 营养食品所 食物营养 1 功能食品评价技术研究(十一五课题)2 营养标签技术研究 各 1 营养学背景,功效成分分析方法,糖生成指数的研究9 苏 旭 辐射安全 所 辐射危害评价 非铀矿山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与控制研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项目) 2曾经从事过氡所致内照射剂量估算或氡生物效应等的相关研究工作10 郑玉新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分子

9、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1973 项目:ECPs 致 DNA 损伤及其修复与耐受机制的研究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生物标志物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2有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工作背景或者毒理学背景11 吴尊友 性艾中心 行为干预1吸毒者美沙酮维持治疗研究2男男同性恋行为研究各 1 流行病学或公共卫生心理学博士毕业12 邵一鸣 中国 CDC性艾中心 免疫学病原生物学1HIV 耐药性调查2中国 HIV 流行毒株的中和特征及中和逃逸机制研究3HIV 的耐药机制4EIAV 减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21111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专业有实验室背景优先2有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研究背景3具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的背景知识4免

10、疫病毒学研究背景动物试验经验5英语熟练阅读科研文章6SCI 文章发表13 蒋 岩 性艾中心参比实验室抗 HIV 药物筛选及研究1预防 HIV 传播的阴道杀菌剂的研究及现场评价2新型 HIV 诊断试剂研究各 11医学或药学教育及研究背景、或诊断试剂研究/开发经验;接受过良好的统计学训练;较高的英语水平。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2医学或药学教育及研究背景、或诊断试剂研究/开发经验;接受过良好的统计学训练;较高的英语水平。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14汪 宁 性艾中心 性病与艾滋病艾滋病与社会学1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对控制艾滋病流行效果评价2艾滋病性病相关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中人文科学的作用 各 11公共卫生背

11、景2人文学科背景15 汤林华 寄生虫病 所 分子寄生虫学亚洲间日疟防治研究(中日合作项目)疟疾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全球基金疟疾项目) 1熟悉分子生物学和相应实验技能,有寄生虫病原或媒介研究基础。16 周晓农 寄生虫病所寄生虫病原学与流行病学重要传染病环境相关因素流行病学模型的建立(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社会环境因素研究(WHO 项目)、寄生虫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共享平台项目(科技部项目)2曾开展过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或传染病传播模型的研究17 洪 涛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医学病毒学 蛋白质错误折叠形成纤维蛋白机理研究 11.病毒学2.分子生物学3.免疫学4.微生物学1

12、8 曾 毅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肿瘤病毒HIV-1 人类基因多肽性与 HIV 感染及疾病进程关系的研究 1 医学分子生物学19 毕胜利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肝炎病毒 高感染力、高肝脏靶向性假病毒颗粒制作及应用研制 11.分子克隆2.细胞生物3.免疫学20 李德新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出血热病毒登革热病毒 多价登革热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 11.临床医学2.流行病学3.病毒学21 梁米芳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基因工程抗体 抗体功能化制备新技术 11.临床医学2.流行病学3.病毒学22 阮 力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HIV-1病毒基因疫苗人流感疫苗新型天花疫苗的中试与临床研究 11.有病毒学背景2.有免疫学背景3

13、.从事过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4.从事过疫苗研究工作23 侯云德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医学病毒学 HBoV 感染与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相关性研究 1分子生物学24 金 奇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 人类重要病原体致病机制研究 11.有医学生物学背景2.有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背景3.有 SCI 文章发表背景4.从事过细菌功能研究5.从事过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6.从事过真菌基因研究25 董小平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朊病毒 动物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技术研究 1有医学背景26 梁国栋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虫媒病毒 XJ160 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分子基础研究 11.有病毒实验室工作经验背景2.有流行病学背景3.有医学背景4.从事过分子病毒学工作5.从事过未知病毒分离鉴定工作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 7 号 教育培训处 邮编:100021 联系人:王娟、周海城 电话、传真:67779151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