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50063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9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文化与主文化MicrosoftWord文档(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38 期主文化与亚文化(2009-11-06 16:49:37) 转载标签: 文化高丙中分类: 内容选登 主文化与亚文化文/高丙中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著有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主编“汉译人类学名著译丛”(商务印书馆)。按照价值体系的差异和社会势力的强弱来审视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我们可以借助主文化和亚文化(包括反文化)这组概念。这对概念反映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的文化价值差异和社会分化状况。主文化是在共同体内被认为具有最充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被认为应该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文化。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都是“subcul

2、ture”的汉译)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当一种亚文化在性质上发展到与主文化形成对立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种反文化。这里所谓的主文化并不是 dominant culture 的汉译,这个西文概念应该翻译为“主导文化”或“统治文化”。这里的主文化概念包含更加丰富的内部差异和更加明确的意义分化,由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子概念构成。主文化包括三个子概念:侧重权力支配关系来划分的主文化是主导文化,强调占据文化整体的主要部分的主文化是主体文化,表示一个时期产生主要影响、代表时代的

3、主要趋势的主文化是主流文化。 主导文化通常是以政权做基础的,是由权力捍卫的,主体文化是由长期的社会过程造就的,主流文化是当前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生活的风尚。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主文化的这三个方面发生错位、调整乃至变动是必然的。二十世纪的中国主文化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与中国人民寻求民族振兴的曲折道路大致是对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已经九十年了,在今天看来,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作为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资本主义文化同仍然是主体文化的传统文化的战斗。传统文化普遍的社会基础不是一场革命或运动就能根本改变的。在资本主义文化挟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声势冲击传统的主体文化的时候,社会主义文化在“十月革命”后传播到

4、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斗争,随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此时的社会主体文化应该说是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混合体,农村偏重传统文化,城市偏重资本主义文化。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不遗余力地接连发动了从两个方面清算既定的主体文化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改造运动。结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上达到了社会整合,主文化的三个层面看起来终于合而为一了,更有甚者,中国成为一个在表面没有亚文化(更没有公开的反文化)的单一意识形态社会。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主文化在格局上又产生了重大变化。它的三个层面又发生了分裂。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终结了,在这种意义上,中国进入后意识形态时期。官方意

5、识形态只保持着主导文化的位置,但是,其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大概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多种主义的混合型)。这种多元混合的文化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在要素上包含了古国的传统文化(如近些年红红火火登上国家正式舞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主义的新传统文化(如主流媒体和各地的红色旅游承载的文化)、西方文化(如民主、人权等价值)。这样一种现状也可以说是众多的亚文化参与社会变迁的结果。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是多样化的亚文化存在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亚文化,例如中国现有的官场文化、农民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年文

6、化、校园文化、岭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虽然许多亚文化在群体成员上互相交叉,在文化内容上彼此共享,但是,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已经能够按照自身的活动特点和精神要求塑造各具个性的内涵和形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当代中国在发生社会分化的同时,也在发生文化分化,其结果就是亚文化的广泛崛起。日益分化的亚文化在冲击既定文化的一元格局、选择新的文化目标、调整价值系统和构思新的行为方式、推动文化的总体变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加诸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有序形式,减少我们在感受和知觉方面的混乱和矛盾。文化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有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当社会变迁加剧的时

7、候,这个差距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亚文化就是鸿沟上的中介。亚文化是特定的群体已经调整了文化与现实的差距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为面临相似问题的群体提供一揽子的富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亚文化能够不断对新问题给出新答案,使社会文化更有弹性、更有活力、更现实。过去三十年的社会分化对应着文化的分野,其表现就是各种亚文化的广泛勃兴。其荦荦大者以休闲亚文化、校园亚文化、宗教亚文化最显突出。休闲亚文化的长足发展已经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得以重塑。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和手工作坊劳动与娱乐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人们边干活边聊天,还可以有渔歌、山歌、田歌、号子或牧歌与之相伴,可以方便地调节劳动节奏。工厂和办公室

8、的工作则不然,它把一切不利于工作效率的东西从工作时间排除,形成一套完整的约束人的规章制度和职业伦理。可是,人不是机器。尽管在社会主义的高潮中劳动者被当作齿轮和螺丝钉,但是普通人在近三十年的社会改革中赢得了越来越大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可以在工作之余选择娱乐方式,休闲文化也就大量滋生出来了。吃喝玩乐弄点名堂,就上升为休闲文化了。玩卡拉 OK,追慕并消费影视明星,国内国外的旅游,还有街头秧歌与室内探戈相映成趣。与嫖赌有关的娱乐形式更是泛滥成灾。精明的商人最会利用休闲文化的商业价值,某种休闲文化一旦经过他们的炒作就会愈演愈烈。难怪人们的印象是中国人现在玩什么都风风火火。中国的劳动者在接受社会所

9、维持的安全、循规蹈矩和一丝不苟等劳动价值观的同时,还在休闲亚文化中逐渐熟悉追求兴奋、冒险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校园亚文化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地位。校园活跃的社团,就是各种亚文化的承载者。中国现代的社会变革大多以思想文化为先导,大学校园经常扮演先锋角色。新文化运动是从校园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也把校园作为策源地。校园是进行正规教育的地方,国家主导文化的地位自不待言。但是,校园也容易形成独具特色的亚文化。校园亚文化有两种精神,一是敢为天下先,一是据理力争。青年人思想活跃、锐意创新,加上能上大学的大多是青年中的佼佼者,这些人汇聚在校园里相互激发,自然要弄出许多新东西出来。服饰和发型之类的小节开风气

10、之先是常有的,并且,一旦在校园成为风气,刮向社会很快就能流行。此风初起之时,难免惊世骇俗,惹出种种议论。大学师生要的就是这种亚文化效果,以此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大学校园是讲理的气氛相对宽松的地方,即使是在最专制的时期。街头流行旗袍也好,流行超短裙也罢,校园里总是流行主义和思潮,并且由逻辑、正义和道理决定它们的消长和行废。虽然社会上也有不同的主义和思潮之争,但是,争执的胜败主要取决于实力集聚的权势。校园重理性。当社会停滞不前的时候,校园显得激进;当社会急剧变化的时候,校园显得冷静。校园文化总是与主文化保持距离。如果这种距离能够得到尊重,校园文化是建设性的;如果受到粗暴对待,容易酿成社会事件。我们的

11、社会要尽快学会容忍校园文化、不断吸取校园文化的富于实践性的内容。宗教亚文化在近些年颇为引人注目,既是因为它们的恢复非常炙热,也是因为它们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在中国,除了佛教有一小段特殊的历史之外,外来宗教从来都只有亚文化的地位。各种宗教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曾偃旗息鼓,当改革开放的政策允许它们恢复的时候,它们逐渐积聚能量兴盛起来。在新的信仰格局(势力范围)没有成型以前,一些宗教千方百计传教,谋求占据“信仰真空”的较大份额。一些宗教群体操之过急,自然就引起冲突。由此而酿成的家庭矛盾、社区矛盾层出不穷,甚至闹出了几件震动举国上下的冲突事件。随着社会的变革加速、社会的不公平加剧,人们对精神港湾的需求

12、也愈加殷切。主流社会开始承认,宗教也在造福于人民。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毕竟不宜居于国家舞台的中心,只能居于民众的精神生活之中。宗教只可能是亚文化这样一个共识在过去三十年大致已经广泛达成。不难理解,最近这些年宗教的矛盾与冲突要缓和得多了。文化是一种潜藏在所有社会活动者背后的凝聚性力量,但是,在复杂的社会中,文化又是引起分裂的因素,因为国民是通过各种亚文化以间接地分享全社会的普遍文化的,在此条件下,不同的亚群体常常为使其行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主文化中取得合法地位或较有利的处境而斗争。在既定秩序已经丧失的中国文化内部,除了主文化与各种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亚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样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

13、有些亚文化,特别是富于政治意义的亚文化,可能形成对抗的价值观,如果引起社会冲突,容易形成反文化的定位。如果一种亚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站到了主文化的对立面,它在学术上就被称为反文化。反文化(counterculture 或 contraculture)是研究美国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的学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后来发展成认知文化内部价值观冲突的重要范畴。反文化是一种在性质上与主导文化极端矛盾的亚文化。 反文化是能够对社会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它有时候贡献给社会的是一个新世界、新时代。二千年前,基督教就是从反文化发展为正统的。五四运动则是中国现代的一种反文化取得社会成功的例子。“五四”时期,“新型知识

14、分子”形成阶层,以校园为基地颠覆主文化。反文化对改革开放的事业也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像市场经济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初都曾经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反文化。反文化中不少内容在它的发展中会为主文化所认可,使其有可能融入主文化,或使主文化靠近它乃至接受它。特别是那些与商业有密切联系的反文化内容如服饰、音乐等,往往在其商业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跃升为主文化的内容,从而失去其过去的反文化身份。我们试着对比一下今天与七十年代的生活方式,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反文化的社会变革力量。038 期编按多元化时代的文化战略(2009-11-06 16:53:17) 转载标签: 文化匡晓明姜珺分类: 编案 亚文化中国多元化时代的文

15、化战略文/匡晓明+姜珺文化,作为人类区别于其它物种的社会产物,不仅折射和载录了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而且对这一演化起到“以文教化”的推动作用。在疆域广袤、民族众多的中国,上千年的集权政治使得大一统文化成为社会演化的主导。以文化礼仪而非血缘种族区分华夷、通过文化输出和民族融合实现多民族社会的统一,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核心价值。“大同小异”曾经是大一统文化的终极理念;而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事实上则是中国在共产主义框架下对这一传统的回归。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过程,同时也是对全球多元价值体系循序渐进的引进过程;其中不仅产生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由“中央集权”向“民主集中”转变的政治结构

16、,从而在文化上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亚文化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必然产物。与亚文化有关的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不仅关系到对内的创意产业和对外的文化输出,更关系到共产主义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成功转型而和平崛起的成败。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维持本土价值的核心地位,同时又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实现中国文化在全球意义上的复兴,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重大命题。前现代中国的主体文化始于先秦百家而成形于汉唐统一。百家争鸣实质上是一场诸多亚文化争夺主导权的辩战,最终以儒家为中心、儒道释三家和谐共生成为了大一统国家选择的主体文化格局,其中主体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往往表现为国家与地方、集体与个人、现世与来生的关系,从而既产生了堂口、帮会、教派等山头林立的大众亚文化组织,也产生了如“竹林七贤”那样超然物外的精英亚文化群体。如果说儒家对“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社会伦理的强调使之区别于相对消极的道家和释家、因而为官方所首倡的话,它对“礼乐大同”的终极追求则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与释家的“众缘和合”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正是这种对普世价值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