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50041 上传时间:2017-09-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托与租赁第十一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讲:中国信托业的现状因为刚刚生了小孩,所以最近的生活忽然间多了很多内容。比如,要经常和医生打交道。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都知道,女人生完孩子要坐月子吧。赵本山在一个小品里不是说过,倪萍写了一本书叫日子 ,宋丹丹就写一本书叫月子 ,他再写一本书叫伺候月子吗?那是讽刺名人写书的。但我确实是伺候了一段时间的月子,也从此知道,女人是多么的伟大。但这不是我今天废话的重点。我想问你们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女人生完孩子都要做月子?不是,只有中国女人做月子,外国女人,或者说白种女人就不做月子,黑种女人就更不做月子,你看有些黑人运动员,刚生完孩子没两三天就夺得冠军了。为什么只有黄种女人要做月子而其他人种的女

2、人不需要?你们知道吗?我原来不知道,前两天一个在国家队担任队医的中医告诉了我秘密。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白种女人和黑种女人的体内有一个环形肌,但这道肌肉黄种女人是没有的。所以如果黄种女人生完孩子后不进行很好的休养,子宫就会下垂脱落,那就麻烦大了。而其他人种的女人就没有这个问题。接着这个中医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她说,很多在国外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中国女人,听国外医生的话,认为不需要做月子,认为生活习惯已经西方化了,不做月子也没有关系,特别是二代移民,普遍都有这样的观点,结果弄出一身的病。关键原因就在于,不管你在国外生活多少年,你喝了多少牛奶,吃了多少牛排,都没有用,因为你还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女人

3、,你的人种没有改变,你就必须遵从中国人的习惯。每次上课前都要和同学们唠叨几句看起来和课程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废话,希望不至于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我总是力图向同学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学即生活之学。这句话是十几年前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我那时不理解,现在慢慢理解了一些,当然日后还要继续理解。每次我所讲的废话其实和课堂都有关。比如我今天讲的废话,其实是在说明,不要以为你们学了多少外国的经济模型就有多么了不起,那没有用,因为你要解决的是中国的问题。中国人心里想的事和外国人是不一样。外国人觉得很容易理解的事在我们这里就会变得非常复杂。所以简单的移植是没有用的。再比如,我上节课给大家讲的一丝不

4、苟的观点,其实也是和我的信托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一讲2我给大家介绍了何旭艳博士对上海信托业的研究成果。她采用的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方法。而现在信托业研究里,做不到这一点的太多了。因为很多人不懂,所以就会有更多的人放开胆量尽情的胡说,不肯去做踏踏实实的研究。所以只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你做出来的东西马上就和别人的不一样。也许再过许多年,也许我所讲的具体的信托内容你们早就忘光了,但是,当你们随着阅历和阅读的增加,在遇到一些事情之后,可能我现在讲的一些废话就会突然间在你们的脑海里闪现,你们会更深的理解我现在所说的废话,也会更深的理解你们即将面对的生活。上节课我们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信托业的产生和发展,讲

5、的是历史,这一讲我们进入到当下,讲中国信托业的现状。历史的来看,中国传统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既没有统一的业务模式,也没有具有鲜明特征的业务模式。尽管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但是,在实践中,真正按照该业务范围经营的信托投资公司少之又少。对于多数信托投资公司来说,在业务拓展方面至少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虽然信托投资公司可参与的业务范围较大,但缺乏明确的主导业务;二是其他业务要么需要资金支持,要么缺乏客户、项目等,因而创新力度不够或者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行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么具有统一的

6、业务模式,要么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业务模式。这是该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业务特征很明显,就必然能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反之,如果和其它产业没有什么区别和特色,那么也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比如,一提到存贷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银行。一提到股票买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证券公司。一提到保险理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险公司。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首先想到信托投资公司呢?基本找不到。事实上,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信托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一直没有脱离行业特征不明显的怪圈,信托业仅为一种标识性的称呼,虽常被冠3以各种不同的时髦含义,但业务范围与传统英美等国的信托

7、业大相径庭,始终未能树立起鲜明的行业形象。二、名为信托投资公司,但从事的不是信托业务。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立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后的 15 年时间里,没有做过一笔信托业务,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存贷款的银行。事实上,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之初的目的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和信托有联系的部分。当时,中信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而设立的,也就是要在旧体制的窠臼中,建立一个新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机构。这和信托没有任何的联系。在此之后成立的绝大多数信托公司,基本上照搬了中信的模式,在银行外开辟了一条新路,建立了“第二银行体系” 。三、从事的虽然是信托业务,

8、但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能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在第五次整顿之前的二十年时间里,也有少数信托投资公司努力按照信托制度的本源去开展一些信托业务,例如以发起人身份参与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实业投资基金或混合投资基金的组建、管理,对信托业务进行了创新和尝试,但一般说来,这些业务在实践中的可持续性都很差,在传统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中也不占据主要地位,因而不能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不能割裂历史,简单的看待信托投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历史的和客观的看,当时成立的各类信托投资公司在突破体制障碍,在高度集权的计划金融体制下进行机构创新和行业创新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9、。比如,最早的证券业务和基金业务都是信托投资公司创办的。当然,有些成功,有些失败。没有信托投资公司最早的业务创新,就没有今天中国金融市场的生动局面。传统信托投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信托投资公司身上。这其中有着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历史性和制度性因素。4在中国信托业发展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以上三大问题始终存在。应当说,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此并非视而不见。在对中国信托业分析的过程中,也时有体现,只是没有将其作为业务模式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罢了。问题在于,发现了问题,却始终无法或无力改变。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每一次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谓鲜血淋漓。但时至

10、今日,这依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且绕不过去。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再造中国信托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直接相关,核心在于没有建立起信托制度,因而也就没有信托关系的成立。首先,信托业从诞生之初,就没有按照信托的本来面目加以塑造,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是在完全没有信托制度供给的条件下起步的。之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成立信托投资公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支配的各种资金增加,产生了资金管理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比银行信用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可以说,这种初衷本身就蕴涵了信托投资公司日后出现大规模金融

11、风险的因子。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制度性规范都是以“通知” 、 “暂行办法” 、 “方针政策”等方式出现的,极为原始、笼统、涵义不明甚至相互抵触,信托业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信托制度的陌生和观念缺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历经五次整顿,但信托投资公司始终无力抗拒走偏的诱因,无法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没有好好教育,等到长大成人了,才发现问题一大堆,这时候再想改正,难度可想而知。其次,利益格局已经形成,难以撼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银行业一支独大,证券业和保险业紧随其后的格局。从

12、时间上看,改革的时段差异不大,某种程度上信托业的改革时间还要提前。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信托业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整顿中损害了形象,损失了领地,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各行业都在想方设法拓展业务空间,增强自身实力。因此,委托理财的政出多门现象十分突出。金融大家庭好比一块大蛋糕,每个孩子都想分一块,遗憾的是,信托这个孩子分到的最少。5而且呈现出全行业全面萎缩的危险趋势。第三,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企业和居民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托需求。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居民的个人财产是不断增加的。但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居民的个人财产是十分有限

13、的,用于储蓄则可,用于委托理财则显得不够。因而,居民并无足够的闲置资金用于投资。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出于居民的投机心理,而不是投资需求。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信托投资公司无法从事信托本身的业务。当居民的个人财产已经发展到有投资需求的时候,由于金融行业的竞争,银行、证券、保险纷纷推出委托理财业务,其自身实力异常强大,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实力弱小,再加上历次整顿带来的形象不佳,难以给投资者以足够的信心。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当然会选取投资风险最小,因而也是实力最强的银行业。在这一轮竞争中,信托业又再次败下阵来。以上分析的原因,基本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始终没

14、有形成具有自身鲜明行业特征的业务模式。可以说,这些原因是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产物。只要改革是渐进式的,只要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就必然会存在上述情况。按照一般性的理解,在过河的过程中,如果路走错了,可以返回来重新走过,选择正确的道路。但为什么选择了二十多年,我们却始终在错误的圈子里打转转,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呢?这是因为,在中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这些更为基本性的矛盾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知道路走错了,但改不回来的原因。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首要的矛盾来自于信托投资公司浓厚的政府背景与当代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次的矛盾来自于国内金融

15、分业格局和国际金融混业趋势之间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来自于信托业适用的法律环境和中国法律制度之间的内在矛盾。以上三个矛盾刻画了中国信托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制度困境。本文认为,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目前面临的所有困难,都可以按图索骥,从以上三大矛盾中找到原因。而脱离以上三大矛盾去试图求解中国信托业面临的难题,无异舍本逐末,只能隔靴搔痒,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6一、信托投资公司浓厚的政府背景与当代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矛盾。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信托本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从而分工和专业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没有市场经济的产生,没有高度复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没有大量、频繁、成熟的交易系统,信

16、托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上最早的信托公司诞生在当时市场经济最发达的英国。目前,最成熟的信托业也集中在几个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英国等等。但是,和世界信托业的发展历程恰恰相反,中国信托业从一开始就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仅如此,它还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和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特别是,信托投资公司浓厚的政府背景与当代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矛盾。首先,事实上的官商一体体制使得信托投资公司得以攫取经济生活中的超经济权力。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一般是以国有银行、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为背景的。他们一方面占有特殊的政策优势,主持或参与中央、地方的一些特殊的垄断性项目融资投资,另一方面,他们也以政府为背景,变相的采用种种融资工具,既从事只有银行才能做的间接融资业务,也从事银行不能做的各种直接融资投资活动。超经济权力的存在与否,程度如何,是判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准,也是判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超经济权力的存在,极大的破坏了市场经济正常的交易秩序,使得交易各方不再处于平等的地位。与此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