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教案设计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9612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 说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 说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 说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 说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 说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 说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 说教案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 说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教学步骤】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讲读新课、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

2、动的主张: 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讲读课文 译 分层 概括层意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教学步骤】、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讲读第二段 生读 生译 分

3、层 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背诵本段、抽查小测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 圣益圣 从师 师之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讲读第三

4、、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教学过程】、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讲读三、四段 译 读 析 第三段: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践”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板书】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 (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总结 写作特点: 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语 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

5、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 (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 (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完成习题。、背诵全文。【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

6、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

7、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出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韩愈的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共多篇,而韩愈一人就选了篇,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独占鳌头。(其次为苏轼篇;史记篇;欧阳修篇;柳宗元篇。)其重要作品除师说外,其余的简介于下: 原毁: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丑恶淡薄,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

8、待人也轻以约。 (严格而详尽) (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尽,苛刻) (低廉寡少)杂说四(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 补苴罅漏 回狂澜于既倒 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 动辄得咎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

9、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令人啼笑皆非。叙述用对比法,流畅而有气势。苏轼很欣赏它,夸张地认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蓝田县丞厅壁记实际是为“种学绩文”(勤学能文)的崔立之鸣不平,同时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还在许多书信里,为自己或朋友鸣不平,实际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诉和抗议。 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文)记述许远、张巡、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变绘声绘色,可歌可泣。 祭十二郎文(抒情散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文章结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悼念亡侄 的悲痛,感情真实,恰如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他是我国古代运用语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词汇丰富而句式灵活多变。他新创的精炼的语句,有不少已经成为成语,至今还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