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案设计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5479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三首》教案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三首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作用。 4把握诗歌节奏,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 5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难点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3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三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前两章。教学方法 读诗悟诗说诗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

3、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重难点的学习 1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 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

4、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

5、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

6、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

7、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

8、有艺术魅力。总结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 布置作业 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氓情节 章节 基调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赋比兴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第二课

9、时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学习鉴赏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整体感知 1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全诗共三章。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不过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修理好“戈矛”,团结备战,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他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因此,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

10、,是爱国主义军歌。 2邶风静女写的是周代的青年男女由幽会而带来的羞涩和喜悦,极富戏剧性地描写了一对情侣曲折晤面的一幕:两位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相约在城楼偏僻的一角。多情的姑娘早到了,为了逗着玩,她故意藏起来。等到小伙子赶来时,看不见意中人,急得抓耳搔腮,团团直转。这时俏皮的姑娘出来了,并情意深长地赠给他一小束小草作为礼物。憨厚的小伙子手捧“礼物”,觉得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奇异。 重难点的学习 1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2朗读诗歌,把握诗的节奏、情感基调及主旨 (1)秦风无衣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

11、内节奏、语气语调。例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基调:慷慨雄壮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2)邶风静女共三章,与无衣相比,章与章句式的对应变化稍大,是按时间顺序、戏剧性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朗读时,第一章应揣摩小伙子约会时的激动兴奋,不见心上人时那种挠头徘徊、焦急无奈的情状。第二、三章,应把握小伙子见到娴静而美丽的姑娘并收到一份情真意切的礼物时,那份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兴劲儿。 基调:活泼明快 静女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少男少女恋爱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幽会,那

12、种真挚美妙的情感值得珍惜,此诗堪称一首情意缠绵的爱情之歌。 3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每章句式大致相同,只更动少数几个韵脚的宇,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如无衣借助这种手法,将士兵之间团结友爱与同仇敌忾的精神充分展示出来,有利于尽情抒发慷慨从军的战斗激情。总结、扩展 课文节选了诗经三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静女,有描写战争的无衣。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采薇、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采薇与无衣,把关睢、蒹葭与静女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布置作业 1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2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 附:板书设计无 衣 一起上战场 基调:慷慨雄壮(与字偕行) 特点:重章叠句统一行动(与字偕作)统一思想(与字同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