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3567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哀江南》教学设计 (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哀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2、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3、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歇拍煞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背诵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 (由背诵同样描写南京城的古诗导入,一方面引出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曲词的赏析作准备。) 谁知道诗中提到的“石头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朱雀桥”、“乌衣巷”又在哪里?明确:南京,

2、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存在着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最丰厚的文化。这个地方,曾经上演过一出出悲剧、喜剧,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回味不止,使人为之激动,为之感叹,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刚才,我们背诵的两首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写成的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来传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后一出余韵,它是这出戏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1、以朗读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课文,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紧扣标题

3、“哀江南”的“哀”字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剧家,字聘之,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在家乡石门山隐居读书,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此后仕途得志。居官期间,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迹,拜访明朝遗老,搜求明末掌故,为桃花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写出了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名声鹊起。时人把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提,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借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写明朝兴亡的历史剧,也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本文选自桃花扇的最后

4、一出余韵,写南明灭亡后,李香君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相聚于南京龙潭湖畔,而相识的老赞礼也路过此地,于是三人饮酒话旧,各唱了一套曲子以抒亡国之恨。本文哀江南是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四、初步品味语言 1、布置学生默读、品味七支曲子,思考最喜欢哪一支曲子,为后面的讨论作准备。2、请学生发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并对曲词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作分析。 如北新水令中四个形容词“残”、“废”、“瘦”、“空”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兵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 驻马听中“鸽翎幅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

5、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 沽美酒中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了十分悲凉的意境。 (解说:学生的回答会各不相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好。 这一环节主要从写景这个层面上分析,让学生品味准确的语言、生动的形象。) 五、进一步领悟意蕴 1、 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进一步体味曲词所表达的优美意境,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师:江南在人们眼中是如此

6、美好,以至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生花的妙笔,写出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问:为何苏昆生要“哀”江南呢? 明确:本文有一条线贯穿七支曲子,这就是苏昆生行走的路线:由郊外到城内,由明孝陵到秦淮旧院,一路走来,苏昆生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昔日的皇家尊严如今已荡然无存,曾经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如今一派萧条。历史的沧桑巨变,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使苏昆生的内心充满了悲痛。在这里,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深深的故国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2、品味曲词的意蕴。 师:今昔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景物的描写上,然而,透过这些写

7、景的文字,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意蕴。这个意蕴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亡国之痛。 “痛”有很多种,你能体会这种“痛”吗?请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举出一些例子来。 明确:亡国之痛是一种切肤之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李煜的虞美人表达的就是痛失江山,往事不堪回首的亡国之痛。 (比较虞美人,理解亡国之痛。此处可结合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尾曲赏析。 (1)、 尾曲离亭宴带歇拍煞是全曲结尾,也是全剧

8、的收束,是苏昆生总吊南京,在前几支基础上岸,直抒胸臆,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是画龙点睛之笔。请同学们找出点明全篇主旨的一句话。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亡国破家者的唯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残山梦”中最难解的便是故国情怀。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彻。 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历史趋势。苏昆生的末世哀歌,包

9、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性破败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必然性破败,又必然引发观众对历史悲剧的哲理思考。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

10、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2)、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请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六、扩展迁移 将课文与姜夔的扬州慢进行比较,体会二者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菩萨蛮【唐】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

11、天,画船听雨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

12、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四)借景抒情。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

13、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

14、,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五)传奇与杂剧。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

15、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清代戏曲“双璧”:孔子64代孙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