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2051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铜鼓中学历史组职称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模块必修2单元专题第5单元第一课设计主题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与社会生活结合紧密,课程的本土迁移性强,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本课课程资源丰富,不仅有文字、图片史料,而且还有“活着的历史”长辈们提供的口述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搜集资料和从多角度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从文学作品中折射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过程中形成的直观感受,以吴老爷在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方面的见闻为线索,学生分组展示准备成果,整合课程内容,师生共同

2、研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发散能力。以剪辫和放足为典型案例,在教师的平等参与和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史实,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从而领悟观点。通过情境引入(体验、感受)探究活动(过程)形成意念(观点)践行要求(表现、做)的程序,来实现学生三维发展的教学目标。2. 学情分析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有一定了解和体验,但不够全面和立体。学生直觉上能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但不能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缺乏系统性。学生自己能够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和分析,但缺乏深刻性,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才能够得以深入和全面。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

3、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本课简要叙述了一百六十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衣食住和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变化。本课分成两块,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上发生的变化和原因,以及特点。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五十多年中国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首先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活新风尚产生的原因以及人民生活初步的改善,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其次从吃、穿、住三个方面讲述了改革开放后的我

4、国人民解决解决温饱问题并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最后描述了建国以来我国社会风俗的变化。本课的重点是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难点则是如何理解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出现的原因。4. 教学目标分析1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2知识与能力:识记断发易服、禁止缠足和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归纳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原因。探讨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给我们提供的启示。3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文字资料、图片材料和口述史料,对比、感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从中山装的产生、断发、放足的推进,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将社会生活

5、的变化作为近代化的重要表现,置于中国近代化宏观进程中思考,探讨变化规律。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事物总是通过曲折的斗争逐步战胜取代旧事物。体会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认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5. 教学策略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建国前后的衣、食、住、行分成四组,每组进行组内分工,确定组员的任务。学生自主、合作,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文字资料、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亲戚朋友搜集有关社会生活的实物资料。学生确定访谈主题和提纲,安排访谈,并作好访谈记录。整理资料,以课件或者其

6、他形式作好展示准备。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学生分组展示准备成果,整合课程内容,师生共同研讨。以剪辫和放足为典型案例,在教师的平等参与和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对比、感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6.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师:(新课导入)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展示材料: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象没有

7、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材料中的哪些东西让吴老太爷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什么问题? 生: 汽车、光怪陆离的灯光、高耸的摩天大楼和高开叉旗袍。生:变化剧烈、翻天覆地师:(过渡)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设计意图:吴老爷在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方面的见闻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提供了线索。步骤2:一、近代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1.表现:衣:生:吴老爷的印象中,人们都穿这样的衣服(演示图片:清朝的旗服、马褂),所以性感开放的(演示图片)旗袍让他晕倒,还有(图片展示)西装、中山装也是他没见过的

8、。(重点介绍中山装的造型含义)师:最早在中国穿西装的是哪些地方的哪些人?生:通商口岸的洋人、买办。(学生图片展示中山装并介绍中山装的造型含义)师问:中山装的特点有哪些?生:引进了西装的风格,又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中西合璧。师:(归纳)中山装以其造型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中国由此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的局面。(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面貌近代化的程度,引导学生从中山装的出现和推广的过程体会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思潮有密切联系)食:生:吴老爷以前吃过的和听过的菜(图片展示:八大菜系),可是映入他眼帘的是(图片展示):西

9、餐馆、咖啡馆及喝咖啡的场景。(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后我国饮食的变化) (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住:生:吴老爷以前住的房子和经常看到的房子(展示图片:中国传统民居),此时在上海看到的(图片展示)西式的花园洋房和洋楼让他感觉到晕。他还感到惊奇的是(展示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城,简要解释中国在“住” 方面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师:刚才这位同学介绍的变化首先发生在哪些地方?生:首先在租界和沿海大城市中。师问: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内外因等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学科的城市化相关内容有了知识储备)生:西方居住风格的影响

10、;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推动。师:由于我国经济的近代化水平低,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行:生:吴老太爷听长辈们说以前曾经祖宗出门有乘(图片展示)八抬大轿的,出远门坐(图片展示)马车和船,今天这玩意(图片展示:西式轿车)跑的还真快。师:交通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深刻。下节课我们将会就这个专题作详细的探讨。社会风俗:(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提纲挈领,从“断发”、放足、婚姻习俗、社交礼仪和节日历法等方面来总体把握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

11、)生:吴老太爷曾经听人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展示图片:辛亥革命后,革命士兵在为群众剪辫子。)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整理文字资料、图片材料和口述史料,对比、感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搜集资料和从多角度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看变化的表现,解剖社会生活的变化。步骤3: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就这幅图片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生:汉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剃头蓄辫的?生:清军入关后,1645年顺治皇帝颁发剔发令规定“十日之内尽使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语气强硬,留下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十字训

12、。生:为什么如此关注发式?生:实际上发式被赋以政治含义:意味汉族臣服于满清的统治。师:大家说的很好。我们读图要从多角度发掘历史信息。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辫子也不是小事。那么首先是哪些人敢冒杀头的危险剪掉自己的辫子?为什么他们要剪掉辫子?(引导学生回顾剪发的历程)生:留美幼童。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到美国后,中国留学生身后的辫子经常被美国人的讥笑为猪尾巴(Pigtail),留学生不堪其辱。生:更重要的是辫子妨碍他们参与美国的体育运动。尤其是踢足球的时候,麻烦很多 。所以,一些人干脆将辫子剪掉。师:后来,这件事被清政府的官员发现,诬蔑他们政治信仰动摇。所以,清政府中途撤回留美幼童

13、。结果,中国首次留学活动中途夭折。都是辫子惹的祸,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包袱。但是,留美幼童的举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断发的序幕。越来越多的人剪掉了辫子。有哪些事件加快了断发的进程?生:戊戌变法时维新志士强调变法,提倡“断发易服”。生: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纷纷剪掉辫子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法令。我们这幅图所示的就是革命士兵在执行剪辫子令的场景。师:革命政府为什么成立剪辫团大力推行此法令?生:辫子象征着清王朝的统治,革命要推翻清政府,也要剪掉政治色彩浓厚的辫子。生:吴老太爷看到了(展示图片:30年代妇女穿高跟鞋)城市女人大脚,与印象中的三寸金莲(展示图片:女人的缠足和穿的鞋子)一比较,他

14、露出了鄙夷的神情。师:缠足是古代中国历时千余年、蔓延极广的重要风俗。缠过的脚脚骨畸形,行动不便。同学们想想女孩为什么要忍受巨大痛苦的缠脚?生:审美观念的影响:以三寸金莲为美。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露马脚”一词的典故就是出于坐在轿子里的马皇后,因刮风掀起轿帘而被人发现了她的大脚后被人讥笑一事。生:缠脚关系到女人婚姻的好坏。师:从本质上说,缠脚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极力推动放脚。(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康有为让妻子、女儿带头放足,现身说法,并成立不缠足会。)生:实际反映了礼教森严、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男女地位不平等。资产阶级主张平等、自

15、由。因此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师:(过渡)平等自由的观念还体现在婚姻习俗上。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新式婚姻出现并逐步推广。生:吴老太爷自己经历的婚礼(展示图片:传统婚礼)和在教堂前看到(图片展示:年轻人举行新式集体婚礼)的新式婚礼。师:人与人平等关系的逐步推广还体现在社交礼仪的变化上。吴老太爷看到人们之间的礼节有哪些变化?生:等级鲜明的礼节,如跪拜礼、“老爷”“大人”的称呼等,逐步被握手、鞠躬、“先生”和“君”的称呼等平等的礼节所取代。师:此外,我国还在辛亥革命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新节日。出现了哪些新的节日?生:元旦、情人节、五一节、圣诞节等。师:今年情人节与元宵节仅一天之隔,但是前者繁华热闹而后者冷冷清清。同学们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学生讨论略)师:大家说的很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正在被侵蚀。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要留心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并思考应该如何保护和继承其中优良的传统文化。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学生深刻理解社会风俗的变化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背景。 这样激发学生思考和证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辨意识。步骤4:2原因师:(归纳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总体来说,近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