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1457526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6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物理选择题解法指导,一、选择题:,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 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1、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2、。,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 正确辨别功率与机械效率这两个易混概念 例:由欧姆定律公式可导出R=U/I,关于此式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 C、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 D、导体电阻值的大小,可以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来表示 理解物质或物体本身的性质: R、c、q,2、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

3、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例: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拉力突然减小时,物体将( ) A. 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 B. 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减小 C. 向右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D. 向左运动,速度逐渐增大 解本题的关键是理解(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决定于什么条件,例:有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分别悬浮在水面下1m和2m深处,由此可以判断 ( ) A、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B、甲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C、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

4、乙物体受到的浮力 D、无法判断 本题中物体的形状不同,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只是题目中的干扰因素,例:(运用极限法)如图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1)当杠杆两边减去相同质量的钩码,能否平衡?若不平衡,杠杆如何转动? (2)当两边钩码向支点移动相同距离,能否平衡?若不平衡,杠杆如何转动?,3、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例:图1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分清“影子”的形成、水中的“倒影”、物体“看上去的变化”的原因 ),例:

5、如图1所示,下面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 B、 C、 D、 理解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原因,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矫正,4、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1)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2、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3、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

6、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例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 A2:3 B. 3:2 C. 3:8 D. 8:3,(2)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例:如图,R1=2,R2=3,求当开关S断开和闭合时,电流表先后示数之比为多少?,S,5、图像分析,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

7、到: (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 (2) 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 (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例:(2006宁波)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例:从图4的四幅图像得到的下列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说明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图乙表示物体正以5m/s的速度作匀速运动

8、 C.图丙告诉我们小灯泡的电阻值是固定不变 D.图丁警示我们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能源消耗急剧增长,6、电路故障(排除法),排除法就是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利用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单位、各种仪器的作用和用法等,对各备选的答案进行分析,将和题意相违背的,或和已知条件无关的答案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择正确的答案。,例:(06宿迁)如图所示,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发现L1亮,L2不亮。对此有下列几种猜想,其中可能的是 L2灯丝断了,灯座未短路 灯泡L2的电阻太小 灯泡L2两端电压较大 通过灯泡L1、L2电流不等 灯泡L2的灯座被短路 灯泡L1、L2的

9、额定功率不同 A B C D 尽管是单项选择题,但此题属于单项配对题,有、多个答案符合题意。,例:(06年泰安非课改区)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发现电灯L不亮,用测电笔测试c、d两点时,氖管都发光,测试a、b两点时,只有a点氖管发光,则故障可能是 ( ) A火线与零线短路 Ba、d之间某处断路 Cb、c之间某处断路 D电灯的灯丝断了,7、对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例: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以下各个研究实例中,与其所用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 A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B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 C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 D把响铃的闹钟放在

10、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推出真空不能传声,8、估测类,(1)解答时应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数据: 家庭照明电压值220V、每层楼高3m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成人身高约1.601.80m、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kg/m3、人的心跳约1秒7080次、人体电阻约为几千几百千欧、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一般行驶速度约5m/s、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g、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产生的压强约0.5Pa等。 (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等。,例:家庭生活中,下列估测符合事实的是: A、家用彩电的电功

11、率约为200W B、写字台台面的面积约200cm2 C、洗浴水的温度约60 D、人体的电阻约为几十欧 例、下列物体的重力接近20N的是 ( ) A、一个学生 B、一辆汽车 C、一支铅笔 D、一只公鸡 (把不熟悉的20N的力用熟悉的2kg的质量来替代),例: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一间教室内的空气质量为m,某物体的质量为2m ,则一个普通中学生通常将 ( ) A、拿不动这样一个物体 B、至少能拿起一个这样的物体 C、至少能拿起两个这样的物体 D、有可能拿八九个这样的物体 (根据常识估算教室的体积),解题时审题是关键,审题时需注意:,小 结,总之,无论是解好哪种类型的物理题,除了掌握好一定

12、的解题方法.,光滑、不计阻力、轻质(杠杆、滑轮) 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 升高多少度,和升高到多少度;降低到,降低了 有用的功率还是总功率、功率还是效率等,(1)理解关键词语,说到家庭电路意味着电压220V,各用电器并联 说到气压是标准大气压,意味着压强是105Pa,水的沸点是100 说到不计能量损失,意味着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效率是100%. 说到用电器正常工作,意味着用电器上加的是额定电压。,(2)挖掘隐含条件,两灯串联,甲比乙亮。这里的“甲比乙亮”就是判断电流相等的干扰因素。 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表明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的“上升”、“下降”及“不同的速度”均为干扰因素。 物体水平移动时,不会克服重力做功,此时物体的重力就是干扰因素。 表格类题目中有很多数据,不一定都有用,要快速搜寻有用,排除干扰因素。,(3)排除干扰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