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必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45252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 “自然”精神、 “奇偶”精神、 “会通”精神。2 新石器时代的礼类玉器主要有璧、琮、璜。3 中国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不断地向天神、天命观念挑战,提出以下观点:老子的“天道自然”观点、荀子的“天人相分”观点、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观点。4 孔子提出的五种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五种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之为“仁” 。5 史学著作:史记纪传体、 汉书纪传体、 资治通鉴编年体。6 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 、 “佛陀” 、 “浮屠” 、 “浮图”等多种译名。7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成果及活动:法显的佛国记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鉴真东渡。二名词解释1、古陶的功

2、能古陶的首要功能是生活用品,其造型原则主要是满足实用需要,反映当时经济生活。另一方面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体现了它们是对自然事物艺术加工的产物,陶器上的纹样都始于模仿自然又注入了人的情感,成为巧夺天工的美术作品。2、诗情诗人摄取的是引起感情强烈共鸣的诗材,然后通过诗人的感情熔炉,熔铸成诗的意象,再按照诗人感情的韵律加以组织提炼,成为引起广大读者感情共鸣的诗作。可见,诗是从始到终离不开感情作用的。诗人感情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烈、真诚、有典型性、个性化。3、官学西周时,学校制度初具规模。西周学校包括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国学是中央官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里;乡学则是地方官学,设在郊外的乡、

3、州、党、闾等地方行政区域之中。西周时期还形成了以“六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西周建立了初步的教学管理制度。据学记记载,西周国学中的大学已建立了隔年一次的考核制度。4、书法艺术的概说书法艺术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笔法,二是结体,三是笔意。笔法、结体是技法,求其形质美;笔意是在两者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字外功夫而抒发出的神采。神采固然为上,但不能脱离形质,两者兼备才算优秀的书法作品。5 玉器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玉器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以其质坚、润泽、美观大方而久享盛名。商代贵族对祭祀空前重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汉之际,玉器中除圭还有一点礼仪性质外,其他玉器都明显成为仅具装饰意义的东西了

4、。在原始、朦胧的美引导下出现的玉器,历经七千多年的曲折发展,从简单的装饰品发展为古代宗教祭祀和礼仪用品,又发展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的配饰,最后上升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6、私学 私学是在西周末官学衰朽过程中脱颖而生的新兴办学形式。它的出现不仅繁荣了学术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最终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一,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办学方针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推动了中国国待审会学术思想和科技文教事业的综合发展;其二,私学承担了但是社会的启蒙教育任务,弥补了国家官方办学的不足,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7 基础医学理论

5、(两者考其一)(1)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完成了中医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失传后再经后人整理分成两本书:伤寒和金匮要略 。 伤寒论主要论述各种急性热病的发作规律和辩证施治方法。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也涉及妇、儿、外、五官等科疾病。书中用药精炼合理,配伍精当,疗效确切,称为“经方”被后人称为“众方之宗,万方之祖” ,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内经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受到中外医学界的推崇和敬仰。(2)张仲景东汉末年,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方,撰著

6、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由“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根据所辨症候,定出适当的治疗方针。这就确定了“审证辨因,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三、简答题1、中医学派与中医养生学派(1)中医学派,金元医学,学派争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朱震亨,世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提出“火热论”的病因学说,提出“降心火,益肾水”的治疗原则,后人称为“寒凉派” ; 张从正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专论药攻” ,因他善用功法后人称之为“攻下派” ; 李杲倡“内伤学说” ,主张治

7、疗多采用补益脾胃,升举中气的方法,被后世称之为“补上派” ; 朱震亨提出“相火论” ,在临床上他擅长滋阴降火之法,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金元四家的争鸣,丰富了医学的内容,在国内国外有很大影响。、温补学派的形成,与张介宾同时代的赵献可继承了薛己的学术思想,其突出贡献是发挥了中医学的命门学说。清代中叶后,温病学派日趋成熟,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主张与经验著书立说,使温病学派最终形成,这一学派中影响较大的有叶桂和吴瑭。叶桂是温病学派的尊基人物,其代表作有温热论 、 临证指南医案 ,成为中医温热学派的一代宗师。(2)中医养生学派,我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把养生方法纳入中医学的轨道,从而使养生学逐

8、渐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医养生理论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服饵金石法、吐纳导引术、房中术;第二阶段是宋代以后,动植物类养生药的兴起和老年保健理论逐渐确立。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养生家廷栋撰老老恒言 ,主张从节饮食、调精神、慎起居、辅导引等方面养生。内容丰富,简单易行2、书法精品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321-379,又作 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世更尊称为“书圣” 。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书法,兼行兼楷,从首至尾信手写来,浑然天成。

9、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行与行虽大致相等,然时有宽狭,略带曲折,相映成趣。结字变化多姿,点画映带而生。如 20 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各具奇妙而不雷同。用笔精妙至极,粗者健壮而不臃肿,细者清秀而不纤弱,轻重疾徐,自称节律。遒丽爽健的线条,圆融中和的体态,把我们带进一个洗练、细腻、丝丝入扣的美学境界。3、药物学(针灸和药物炮灸考其中之一)宋元时期王惟一创针灸铜人和针灸学著作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使针灸学有较大发展。 针灸大全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徐凤的一本综合性针灸学著作。高武的针灸聚类反映了明代中期针灸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对发扬中医针灸学的优势做出新贡献。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10、更是明代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药物炮炙是中华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炮炙内容的记载。 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中所用方药也有不少注明需要炮炙品。南朝刘宋时,雷敩总结了前人的炮炙经验,整理编著雷公炮炙论三卷,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书。雷敩是我国制剂学的鼻祖。他的雷公炮炙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中药传统炮炙的 17 种方法就是在其基础上改进发展的。中药制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五论述1 清明清明节是一个悲喜交加、内涵丰富、相反相成的节日。一方面,追忆故人、纪念先烈令人悲从中来,难以掩饰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一方面,面对逝去的生命,反思和审视现实人生,在春天的明媚和清新中,

11、人们也会有更多的欢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清明期间,民间有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拔河、走绳等活动。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重要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历史很古老。荡秋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充塞。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由黄帝发明,本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可放,夜间也可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

12、线上系上彩色的小灯笼,闪烁不已,被称作“神灯” 。民间旧俗,把风筝放飞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吹拂,任凭风筝遨游,据说可以除病消灾,招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插柳:插柳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将柳条插在门楣上。插柳戴柳除了据说有辟邪的功用外,在某些地方有“纪年华”的意思,青年男女和儿童戴柳预示着长大成人或岁齿增加。 拔河:拔河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又名牵钩、藏钩、拖钩等。 走绳:也叫走索,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艺人们在高空悬挂的绳索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的文娱活动。 此外,在江苏上海一带,有些地方在清明时节还有吃青团的习

13、惯。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的清明,政治的清明,心境的清明。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天气晴朗,适合于人们踏青游玩,这是气候的清明。 由自然环境的清明,联系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于是在古人那里,清明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政治清明,当然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渴求的政治清明不过是圣君贤相的政治局面,但这也有助于减少统治阶层对人民的盘剥和压迫,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体现了社会大众向往和谐的理想,客观上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关于心物相互作用关系认识的影响下,人们日益发现,心境的清明洒脱,不受名缰利索的束缚,没有异化的困扰,淡泊

14、自然,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美妙。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陶养自己的身心,达到心境的清明,那么对社会和自然的清明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先祖先烈,同时也是生命娱乐的节日,还是富有哲学反思的节日。一、 2 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有民族特的的节日,俗称“新年” ,百节年为首,足见其重要性。是最具有凝聚力的节日,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春节主要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等部分。除夕,旧称“除日” 、 “除夜” 、 “岁暮” 、 “岁尽” 、 “暮岁”等,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是辞旧迎新的日子。除夕伴有贴门神、贴年画、贴对联、祭祖等活动。贴门神,在汉晋时期,主要张贴神荼、郁

15、垒的形象。到唐代五代时,门神形象变为钟馗。宋代时直至今天,门神形象演变为初唐秦琼和尉迟敬德,传说两人因替太守守门,祛除邪祟。贴年画,年画题材最初源于门神,后来日渐丰富多彩。各地年画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与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区域思想文化有明显联系。传统年画线条简明,色彩鲜丽,构图饱满,富于喜庆色彩,题材以历史人物、花鸟风景、五谷六畜、民间习俗为主。贴对联,也是有贴门神、挂桃符等演变而来的。春联又称对子、对联、门对、门贴等。宋代题写对联是文人的爱好,清代对联已由春联发展为其他各种形式,成为婚丧嫁娶、庆典贺赏、标志抒怀等途径。守岁,是除夕之夜最重要的活动,直至今日还受到人们的重视。除夕之夜,亲人团聚,有好

16、满座,通宵达旦,这就是守岁。赠压岁钱:这是除夕很重要的风俗,也是少年儿童最为关心的活动,反映了人们对新年幸福生活的展望和希冀,一直留传至今。元旦,是新年伊始,一岁之首,古人称为“上日” 、 “元日” 、 “朔旦” 、 “元正” 、 “正日” 、 “正旦”等。元旦,是一个和欢乐祥和、充满喜庆的时刻。祭祖,春节祭祖保留了原始社会祖先崇拜的观念,体现了对祖先恩德的追忆和感念,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慎终追远的思想。祭祖、饮酒、喝汤,反映了中国节日浓郁的人文色彩和伦理特征,天伦之乐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拜年,是新年来临之际大家穿着讲究,走街串户,拜访亲友,互致节日问候。拜年不仅增进了人们的交流和了解,维系了亲情和友谊,而且带给了人们闲暇和休息。人们互相鼓励,沟通信息,促进了中国人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旦的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