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1452483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经史子集何其多, 常见虚词十八个。 之乎者也乃焉矣, 因为所以与然而。 若属先得识规则, 且于文中辨差别。 文言功夫当日进, 书海扬帆定自得。,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欲安所归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

2、之谓我爱也。,(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六、【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况且”“再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且将军大势可以

3、拒操者,长江也。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犹且从师而问焉。 4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示赵弱且怯也。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2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十、【焉】 (一)

5、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焉能行之?”,(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三)兼词。 1相当于

6、“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3表示感叹的语气。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宜乎百姓之为我爱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二)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

7、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依靠,凭借。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张唐曰:“请因孺子行。” (二)副词,于是,就;因而。 因拔刀斫前奏案。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三)名词,原因,缘由,机缘。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四)动词,根据,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十五、【与】 (一)介词。 1译作“和”“跟”

8、“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译作“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作“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二)连词,译作“和”“跟”“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则与一生彘肩。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译作“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然则废衅钟与?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9、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之,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表

10、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十七、【者】 (一)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的”,“的(人、东西、事情)”。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用在数词后

11、面,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3用作“若”“似”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也可不译。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5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二)助词。 1放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停顿,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

12、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放在疑问句的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语气。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指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此”“这”“这些”。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

13、的“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3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4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衬音助词,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