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1445403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管理心理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答案四、简答 1、如何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实施管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下面针对胆汁质和多血质谈一下他的管理要点。对于胆汁质的人应着重培养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轻易激怒;可以进行又说服力的严厉批评。多血质应着重培养踏实专一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活动的机会,对其缺点可进行较严厉的批评。 2、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及应用。 自我认知形成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通过自己的行为。如我们可通过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性格,来确定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质。第二,通过内省。即我们通常所说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在现实中我们更

2、多是通过心理内部的线索,来确定自己的想法、态度情绪等,来了解自己真实地感受。第三,通过他人的反馈。如镜中我,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自然认为自己是好学生。第四,通过社会比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了解自己。 3、对他人的知觉反应有哪些应如何运用 对他人的知觉反应有以下几种: 选择效应、对比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定型效应。 在管理中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应聘面试人员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作用;对组织成员的工作成绩、努力和忠诚的评估。 4、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教师工作动机的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 直接性工作动机的激

3、发:第一,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意义的认识。第二,尽量使任务具有挑战性。第三,工作多样化和丰富化。第四,要注重工作结果的反馈。 间接性工作动机的激发:给与外加报酬;要注意教师作为知识性员工的特殊性精神奖励高于物质奖励;要处理好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关系;学校中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领导方式。 确立持久的行为动机应注意问题:尽量不用解聘、惩处、威胁等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动机;恰当运用责任感、义务感来驱动教师;广泛采用对欲望回应的动力行为。 5、心理挫折及成因、反应 心理挫折使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挫折产生的

4、原因:有构成挫折情境的原因大致可分为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两类。挫折感产生的原因:挫折忍受力、 遭受挫折目标的重要性、抱负水平。 挫折后的反应有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直接反应有:情绪反应、攻击、冷漠、幻想、退化;间接反应有:压抑、合理化、逃避作用、替代作用、生化、补偿、认同、投射、反向行为。 6、简要说明教师生命周期理论 斯蒂芬和沃尔夫提出了教师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傲视都要警力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提出职业教师生命周期阶段经过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教师成长的机制是反思和更新 7、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一,公平的

5、报酬 第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第三,好的领导 第四,融洽的同事关系 第五,挑战性的工作 第六,人格与工作匹配。 8、教师态度的特点 教师态度的特点有:稳定性、主动性、内控性。 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 第一,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大的决策和管理。 第二,说服要摆事实,讲道理。 第三,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促进态度的改变。 第四,批评教师要讲究方法。 五、综合归纳 1、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实质是调动人的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行为是与心理紧密相关的。从心理与行为的全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是指有未满足的需要而产生紧张开始的,再有一定

6、的刺激、诱因、激发人的行为动机,有动机引起目标导向与目标行为,进而实现目标,满足需要、解除紧张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人也就获得发展了一种行为。 2、 理论归纳 需要层次论:这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他将人的需要按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满足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依次出现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人的需要海域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普及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的需要越想高层次发展。 成长需要理论:这是由耶鲁大学的奥尔得弗提出的,他把需要压缩为三种核

7、心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认为三种需要间没有明显界限强调的是持续的成长发展。主要观点是:(1)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越少,这种需要越为人所渴望;(2)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越充分,对较高层次的需要往往会更强烈;(3)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少,对低层次的需要也越多。 双因素理论:这是由赫茨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一类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另一类需要却能消除人们对工作的不满感。满意感的产生因素成为激励因素包括与工作本身、工作成效、责任心、工作认可晋升与成长等相关因素。消除不满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它包括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

8、致职工的不满情绪,从而挫伤积极性。 成就需要理论:这是由麦克莱兰提出的,认为人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友谊需要。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欲望。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这是成就内驱力的体现。 期望理论:这是由弗鲁姆提出的,这是一种激励模式。认为,激励就是掌握人的行为、目标与方向的选择过程。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个人主观上对目标价值的判断成为估价。另一个是个体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估计称为期望值,两者乘积决定了激励水平 公平理论:这是由亚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是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认为,职工

9、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强化理论:这是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巴普洛夫、华生、斯金纳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是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映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的重复而使两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方式。强化理论的公式:刺激反应报酬或惩罚(正与负强化) 归因理论:这是有海德提出的,后由罗斯等人加以发展的。它主要研究三方面问题:理解某一事情发生原因,对影响因果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做出推论;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10、进行预测。后来韦纳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六、案例分析 信条中第5条这样的措施能充分满足职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些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能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进行;第1条措施能充分满足职工的社交需要;第2、3、4、6、条措施能使职工获得尊重的需要,尊重职工对获得管理上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不尊重职工管理者就会得到种种无法下咽的回报,因为人的尊严的丧失是仅次于自我实现丧失的。所以这样看来这位校长的信条措施是很合理积极的。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业3答案 四、简答 1、从众概念及作用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有意或无意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

11、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从众既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1)从中有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2)、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3)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容易迫使人人云亦云,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 2、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如何管理 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集体目标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1)安定作用。(2)加强意见沟通。舆论作用(4)解决困难。(5)教育作用 消极作用:(1)抵触作用(2)影响工作效率(3)传播谣言 3、责任分散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个人与他人共同工作时,可能有责任感降低、

12、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也就是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责任分散。责任分散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为指向群体的外来责任压力在群体成员之间被分配开来了。 4、工作团队的特点,分析工作团队与工作群体的不同之处。 工作团队的特点:目标明确;沟通便捷;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成员在个性、技能、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合理搭配;规模适度。工作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工作群体的界限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关系。工作群体中的成员不一定要参与到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中他们也不一定有机会

13、这样做。在公作群体中,不存在一种积极的协同作用,只能使群体的总体绩效水平小或等于各人绩效之和。 5、结合人际行为模式谈谈尊师爱生 人际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相互性二是应答性,人际交往中这两个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行为存在一致性从而形成行为模式。所谓人际行为模式是指交往中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反应。社会心理学家利瑞把人际行为分为八类有管理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和顺从等反应;有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等反应;有赞同合作友谊等行为导致的协作和友好等反应;有尊敬赞扬等导致的劝导或帮助;有怯懦礼貌服从等导致的骄傲控制等反应;有反抗厌倦等行为导致的惩罚拒绝等反应;有攻击、惩罚等行为导致的仇恨和反抗等反

14、应;有夸张拒绝自我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说话刻薄,责骂惩罚,却抱怨学生对自己不尊重,不友好,企图通过更为强烈的高压手段来纠正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结果当然事与愿违。当学生不符合教师愿望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那时,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就会相应的改变。 6、竞争合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竞争中,学生的自尊心被大大激活,思维活跃,这可能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合作的情境中感到安全,因此比在竞争的学习情境中降低了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增强了动机,而且合作倾向于强化内部动机。 (2)对学生学习

15、能力发展的影响。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不再过分担心失败,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创造,发散性性思维得到发展。合作性的情景促进建设性的争论。竞争也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但在竞争中容易产生马太效应,容易在学生中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3)对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在合作情境中,共同目标是学生互相信任,以诚相待,配合默契,所以都给对方提供可*而有用的信息。竞争的情境是封闭的其中的个体需要信息,然而,却缺乏信息来源。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合作情境中学生有最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更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并且也想帮助他人,而竞争使学生感到不被他人接受和信任,被拒绝被打击。 基于以上我们应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 五、案例分析 竞争与合作是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创设的两种活动情境。学校管理者考虑的是如何适当使用竞争与合作更好的达到管理的目标。 1、根据任务性质和人员条件,确定教师工作的目标结构。如工作较困难那么合作就比竞争优越。 2、在竞争的同时,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了培养好学生,各科教师要共同教育。 3、适当交替使用竞争与合作。要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创造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