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41195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述类文本读阅答题技巧及事例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命题特征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 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1 )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超过 1000 字的文本。 (3 )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

2、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 1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3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

3、效分析往往不足 5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

4、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 )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 )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 )因果(因为、因此、 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 )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

5、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 )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 相并关系取其“和” ,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2 )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2、把握观

6、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 ,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 ”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 )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 )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

7、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 、 “他论” ) 一、设题形式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 选 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 ;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 “一切” “全” “都”等修饰词语。(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

8、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 “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

9、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二、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1. 阅读自科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2. 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3. 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

10、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 )等等。三、微察病理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

11、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例题:2013 新课标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 ,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1A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1B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

12、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1C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 1D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 ,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2A系黄 、 老 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 黄帝书与申

13、子 、慎子 、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 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2B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 卫灵公:子曰

14、: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2C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 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 2D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的年代 )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

15、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 、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答:B.【“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中的“老子和道家”应为“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 】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 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 ,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D.【正确的理解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条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