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40280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 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十大社会热点解析1. 如何看待民间借贷现象社会事件:长期以来,民间借贷作为我国信用体系中的一种非正规信用形式,因一直没有合法身份而不得不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虽然理论界有关为民间借贷正名的呼声不断,但并未产生现实的政策性效果。直到不久前央行提出应“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 ,才使人们看到了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曙光。如何看待民间借贷现象参考答案:首先,我国存在着民间借贷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现代信用体系中,任何一种信用形式的产生、发展都具有现实的经济基础。如同银行信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一样,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则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因为,在小生产方式下,生产规

2、模较小,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量不大,这些小额资金需求往往被那些追求规模效益的正规金融机构所忽略,只能通过民间信用来满足,这就为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在我国,虽然改革开放 30 年来,经济的总体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呈现为小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而且农村地区的企业多数也呈现出资本少、规模小的特点。农村经济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民间借贷发展的必然性。无视民间借贷的这种经济基础而将其一概打入“非法”之列,显然是对信用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否定。其次,正规金融遗留下的市场空缺客观上需要民间借贷去弥补。现代世界各国的信用体

3、系都呈现为由银行信用所主导的格局。我国信用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更为明显,其表现就是银行的间接信用所占比重过大。但是,银行信用作2为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活动,其融资的重点区域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其服务对象是能够带来规模效益的大项目、大企业,而不是分散的农民、小生产者或小企业。这就必然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融资的“真空” 。正规金融机构留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只能由民间借贷来弥补,本文转自公务员考试信息网()这就决定了民间借贷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如果我们在政策上既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合法、正规的金融服务,又不允许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借贷合法生存,则不仅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第三,

4、我国经济中对民间信用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为民间借贷“正名” 。“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我国为此采取过不少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超出正规金融的范畴,即试图在体制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功能的延展来解决这些融资难题。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成功。由于“三农”和小企业贷款规模小、风险大、抵押或担保不足,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这类融资不可能产生很大兴趣。即使银行愿意贷款,繁杂的贷款手续、漫长的贷款审查周期、严格的贷款条件,也会使借款人望而却步。既然民间存在着对这种“草根金融”的巨大需求,那就应该允许民间资金供应主体以合法的身份去实现与这种融资需求的对接。第四,民间

5、借贷合法化有利于构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的堤坝。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这种状况又因资金的外流而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流出的主要通道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由于农民具有存钱防大病大灾的储蓄习惯,因此遍布在农村的金融网点能够很容易地吸收农民存款,并将其转移到城市或其它领域贷出。而阻止资金外流的重要方法就是允许体制外的民间借贷合法化。3其实,民间信用的阳光化早有先例,香港的放债人条例 、南非的高利贷豁免法 ,都是将民间借贷纳入有效管理体系的很好例证。因此,早日推出中国大陆的放贷人条例 ,尽快实现民间借贷合法化,也是推动我国信用体系走向成熟的明智之举。112. 弘扬中华文化 提高国家

6、软实力社会事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说明我们党越来越重视由文化所构成的亲和力、影响力、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历史文化的渊源,弘扬中华文化,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提高国家软实力?参考答案:一、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文化重人,把解决人的自身问题放在首位,强调和谐,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一致的关系;强调宽厚仁爱,崇礼尚义,包容万物,自爱爱人;讲究“和而不同” ,承认差异性、多样性

7、,不排斥矛盾甚至冲突,但最终是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实现多样统一。在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软实力竞争时代,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的思想,更容易被别人认同和接受,更能体现协调、平衡和包容,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4的统筹协调。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国内的社会和谐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我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准

8、确有效地传递给世界各地。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感知和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认识到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了我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还要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和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

9、和力的关键是要把“和谐” 、 “共享”的理念作为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百花齐放满园春,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互补,异彩纷呈才成就多彩世界。中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个性独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

10、的重要源泉。5弘扬中华文化可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之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提炼中华民族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群己关系、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等问题上的传统文化,总结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经验,探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11、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不断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机的新作品、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就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以提高

12、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发挥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单位和外宣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旅游、外贸、教育、科研、体育、侨务等各个界别的作用。在对外文化宣传中,我们应根据6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三、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13、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和源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说明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中华文化曾经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进程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实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

14、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竞相迸发创新智慧和积极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7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113. 如何看

15、待“人肉搜索”现象社会事件:近年来, “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参考答案: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

16、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8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 。将自己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