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400110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5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修改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词的抒情方式,范县一中 王燕敏,说明在鉴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要求: 1评价古典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白描、 虚 实 对比、动静、抑扬、象征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偶、 双关、互文,本节课复习要点 1、古典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2、寻找抒情方式的答题方法。,古典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1)借物抒情 (2)借事抒情 (3)借景抒情 (4)寓情于景,二、间接抒情 1、借物抒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

2、珍己亥杂诗其一,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2、借事抒情,3、借景抒情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4、寓情于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方式: 分析这首诗的颔联有何艺术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参考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空”、“自”二字写出了芳草

3、萋萋,黄莺呖呖却无人欣赏的凄凉寂静冷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悲痛感伤的情怀。,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设计: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助绿草、芳树、涧水和春山等意象描绘出诗人行宜阳时所见景色,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透露出诗人伤春、伤时的凄凉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么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基本步骤,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找出三四句最能体现诗人情

4、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赏析景与情。,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高,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 “凉”即写到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度巧妙。由凉床、月影、梧桐共同营造出了孤寂、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答案分析, 端居(福建)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三四句运用了寓情与景的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关色彩,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

5、和思亲的情感。,1、分析所运用的手法; 2、分析所描绘的景象; 3、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4、分析所产生的效果。,赏析基本步骤,赏析语言样式: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 手法,描绘了 景象(刻画了 形象或描述了 事情), 表达了 情感 (表现了 心境,体现了 追求),达到了 的表达效果。,顺口溜,专业术语要记牢, 答题步骤很重要。 明确手法是什么, 再把景象还原了, 情感效果又如何, 以上几点考虑到, 高考得分一定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试简要分析。,二、赏析方法,(二)语言样式 某诗运用了 手法,描绘了 景象, 表达了 情感,达到了 的表达效果。,(一)基本步骤 1明确手法 2展现景象 3分析情感 4说明效果,本节课复习要点,1 直接抒情 2 间接抒情 :借事抒情、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与景,一、抒情方式,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