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辩再交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39413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之辩再交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医之辩再交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医之辩再交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医之辩再交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医之辩再交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之辩再交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之辩再交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随着西方科学传入我国,中西医之争已延续百余年。 时代的步伐已将我们带入现代社会,传统医学到底该何去何从?两种异质文化下生长出的医学体系究竟该怎样发展下去?这是关乎中西医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转型期的文化困惑。 为此,本报记者对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一次关于中西医的同题问答。正文1929 年 3 月 17 日,是医学界人士为反对废除中医发起了“中国国医节”。近代以降,随着西方科学传入我国,中西医之争已延续百余年。中西医之争发展到今天,在诊断、治疗的技术手段,药物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双方阵营正在走向理解和融合。但在这场会集了医生、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大争论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价值一

2、直是争论的焦点,并且直至今日依然悬而未决。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争论正是中西医之间不可通约的范式造成的。如果把中西医之争放入时代的大背景中,这恰恰是中西文化博弈的一个缩影。时代的步伐已将我们带入现代社会,传统医学到底该何去何从?两种异质文化下生长出的医学体系究竟该怎样发展下去?这是关乎中西医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转型期的文化困惑。为此,本报记者对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一次关于中西医的同题问答。采访嘉宾郭应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王乐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程志强: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3、、教授交锋一:医学是科学吗?曹洪欣: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广泛。归根结底,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共同规律。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人的,但研究对象都是人。人不仅仅是基因、蛋白、细胞、组织、器官的简单堆积,医学面对的不仅仅是人的组织结构,还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道德伦理等,所以很难单纯地用“科学”这个概念来概括人。医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科学,除了物理意义上人体的存在,人还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对人体物质部分的整体调控应该说超越了科学的范围,所以单纯把医学定位为科学是不全面的,可以说单纯的科学研究还不能解决人的全部问

4、题。张大庆:医学当然是科学,但它不完全是科学。现代医学的含义很广泛,大家在讨论“医学是否等同于科学”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对“医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基础医学,或称生物医学,是基于生命科学的医学,基本上是在实验室里面进行诸如分子生物学、疾病基因组的研究,这种定义的医学肯定是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临床医学,即我们俗称的“看病”,这涉及到病人;社会医学,这涉及很多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所以我说医学是科学,但它不完全是科学,也不能等同于科学。医学有科学的成分,也有一些其他内容在里面。如果把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这种争论首先在逻辑上就说不通。王乐今:医学很复杂,不能说它百分百等同于科学,但是,它研

5、究的是各种疾病的本质、变化规律,这种结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它必须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获取结果的,也就是说“过程”必须科学,有可控的实验和可靠的研究证据。的确,对于无限的世界来说,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有限的,现代医学也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但我们仍然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寻找答案。如果说两千年前的中医是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解释,不能到了两千年之后,仍然不去作解释。气、阴阳、五行都是非常模糊、抽象的概念,并非客观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无法界定和证明,没有循证医学来验证是行不通的。所以中医不是科学。交锋二:医学的价值是其科学性还是有效性?曹洪欣:医学的价值和核心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单纯从科学性

6、的角度衡量这个全过程的标准是不够的,医学的根本价值应该是探讨怎样在维护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中发挥作用。现在有些医学的研究方向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不是为了健康与防病治病而研究。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发展的核心都应该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的问题,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比如,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人体细菌实验也是一项“医学研究”,但这项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必然不符合医学的根本价值。程志强:救护生命是医学基本价值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临床医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病治好。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病人恢复健康。比如,西医所说的干燥综合征,普通的临床的表现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

7、等,目前,没有什么根治的办法,就是要勤漱口,用人工泪液滴眼等。中医使用的是滋阴、清热的药剂,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张大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厘清“医学”这个概念。基础医学是要弄清楚疾病的原因和机制,比如,人为什么会得肿瘤?肿瘤是怎么生长变化的?正常细胞是怎样变成肿瘤细胞的?这种意义上的医学价值标准肯定是其科学性。在临床医学中,能否给病人带来健康当然是其价值判断的标准。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导致“有效性”的原因,由于疾病得以痊愈的内在机制是复杂的,我们无法将一种疾病的治愈完全归结于使用了某种治疗手段。在这一点上,安慰剂效应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有效性”也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王乐今:临床医学的目的

8、是要治病救人,但是否有疗效是有严格的判断标准的。体内有炎症,使用抗生素后,白细胞、红细胞水平都恢复正常水平,脏器功能也都正常了,本人也觉得舒服了,这些具体的指标与实际的身体状况是相吻合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病治好了。中医强调调理的作用,但是,饮食、睡眠、运动都是一种调理,所谓的疗效,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中医讲气通则心静,有些信仰宗教的人,总能保持心平气和。所以,某种程度上,中医的疗效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作用”。本质上,中医起到的是养生的作用。交锋三: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差异是什么,这种差异会必然导致对立吗?曹洪欣:中西医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人。中医对人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过程是通过对病人的综合

9、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病人所处的疾病变化阶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辨证论治”。治疗手段以整体调节为主,特别是注重调动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西医要检查到人体致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注重局部,从组织器官到基因蛋白的变化,治疗手段是对病因的对抗治疗。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是:中医是从宏观到微观,西医是从微观到宏观。即西医必须找到致病的原因,中医必须分析致病原因引起的人体健康生理的异常表现。比如说细菌、病毒侵犯人体之后,中医关注的是不同细菌、病毒引起人体异常表现的综合分析,如发热、怕冷、咽疼、出汗等,根据这些异常表现来分析、判断而确定治疗方法。西医则必须查清细菌、病毒的种类,“有细菌杀细菌

10、、有病毒杀病毒,甚至有肿瘤杀肿瘤”。这是中西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思路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对立,而是各有优势。西医可以快速查到致病原因,但是有些慢性病的漫长过程的多种致病因素却难以查清,而中医在这方面确有优势。我认为,未来并不存在中西医相互取代的问题,中西医结合的趋势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医的理念、方法、技术可以与西医相互结合,西医也可以借鉴中医的整体调节、个体化诊疗、早期干预等优势。程志强: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西医重微观,生理的、病理的;中医讲整体,环境的、心理的。西医重理,中医重用。中西医之争之所以始终没有结果,是因为双方立场不同,用各自不同的标准评价对方都难免

11、偏颇。中西医不应该成为对立的关系,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什么叫结合,既吃中药又吃西药就叫结合?不是的。真正的结合是宏观与微观认识的结合,超脱各自的思维框架,取长补短。张大庆:中医和西医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范式。这种范式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医在观念上、语言上、交流方式上的差异。由此,中西医之间的很多概念是不可通约的。中医在其自身的范式体系中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如果把这套概念放在西医的范式中则不能自圆其说。在医学的体系当中,不同范式的医学是可以并存的。在欧洲、美国、东亚等等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传统医学体系与现代医学体系并存。但是这种并存其应用的范围和适应性是有边界的。郭应禄:与建立在

12、科学实证基础上的西医相比,中医是经验医学,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提供仪器,不能进行实证研究,中医只能用这样的方法。经验可能缺乏普遍性,也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但它也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或成功或失败的实践当中得到的结论,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医学中,经验是有用的。但是,某些过去可能产生过个别疗效果的“偏方”,无限扩大其疗效,动辄说“千年古方”治百病,这绝对是不实的。当然,中医和西医不必要对立,而是寻求两者的合作与发展。交锋四:中医的现代化路径就是要接受西医的改造吗?郭应禄:当前医疗体系的主流还是西医,中医主要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中医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经验医学,可以存在,但如果中医诊治疾病,始终停留在当年

13、的方法和层次上,那就太保守了。外科手术天天在变化,中医诊疗也应该有所改变。始终固守几千年前的东西,认为它比现代医学更好,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了。事实上,现代诊断手段如 CT、B 超、X 射线、内镜、核磁共振等等已经非常普及了,为什么要放弃高效的手段,还选择脉诊来验病呢。所以,现代化改造是中医的必经之路。尤其是要以实证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概念的“物质基础”,比如,究竟什么是脉象,什么是经络。能找到原因,才可能改善和提高诊疗的效果。此外,尽可能量化中医的一些治疗手段,这不仅能帮助提炼这些手法中的精华,也利于传播、传承。曹洪欣:“中西医并重”是我国中医位置的基本定位,中医药在维护国民健康、防

14、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但还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传统医学”,因为至今它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无论是治疗慢性病,还是突发性疾病,能治疗当今的疾病,解决现代人们的健康问题。应该说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中医的现代化路径上,我一直坚持中医的主体发展,所谓“主体”即坚持中医的核心理论及实践,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服务中医。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比较全面地接受了西方医学的诊断。结合我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经验,我采用的是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比如说冠心病,在诊断时,我不仅要看心电图,也要掌握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按着中医的“望闻问切”理论

15、思维确定患者处于疾病的什么阶段,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服务于中医的发展。中医的理论有其特色,对疾病的认识有其优势,治疗方法有其多样性,但我们应致力于将中医理论、实践和技术与现代科技更有效地结合,从个案积累到探索疾病防治规律,由个体化向群体化发展,这样有利于中医为人类健康服务发挥更大作用。程志强:针对器质性的病变,西医是占据优势的。但在慢病领域,重在整体调节,中医的优势在这里。中医是一种圆融的文化,一旦有了其固有的框架,并不容易改变。未来,有些可以尝试去量化,但还有很多可能依然难以量化。西医质疑中医的地方,正是中医所特有的,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标准衡

16、量它、改造它。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发现经络的物质基础,也许将来我们可以用现代实验技术去验证,但也可能仍然找不到,这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针对经络的针灸疗法。张大庆:如果我们把现代化定义为“工业化”“标准化”“商业化”,那么传统医学并不一定要现代化,但传统医学也可以现代化。比如有些传统药物可以现代化。有很多中药现在都是种植的,中药基地、大型中药厂等都是中医现代化的表现。我们现在已经采取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王乐今:各个国家曾经都存在传统医学,但随着科学的发展,都逐渐向现代医学过渡。中医要存在,必须向现代医学靠近。首先,要给出诊疗手段的解释和依据。其次,所使用的方法、药物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怎么用、用多少,使诊疗更有普适性。前提是,中医自身要主动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不能固守模糊的、抽象的理论。历史上的几次中西医之争第一次中西医之争出现在 1912 年,也就是近代史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当时,梁启超和鲁迅等都站在了质疑中医的阵容中。“五四运动”后期,“骂中医”也成了西化知识分子的“饭后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鲁迅那句话:“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