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37960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高考要求1国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 340 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复习建议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2掌握常见文言虚

2、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5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6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作者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7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 “达”、 “雅” ,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

3、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 眼泪 ”;“ 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 “黄河以南”。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

4、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0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

5、实词的解题技法。 (一) 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 2006 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 ”,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 ,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 ;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 2004 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

6、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 ,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 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 屈原列传 ) 召有司案图。(按)(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巧借字音,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 顿”的意义。 “顿”与“ 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 “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二) 利用 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在修辞上形成排比,对偶,并列,处于对应位置上

7、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 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 欹”的词义为“ 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 中的“ 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句中的“ 弥”可由“愈”义推知。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 通

8、五经,贯六艺。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A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 地。B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 变姓名,诡踪迹。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三) 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 2006 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 “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 又如:2005

9、 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 2004 年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 ,后边有宾语是“吏事” ,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 ,是熟悉的意思。 (四) 借助成语 来推断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B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C 势拔五岳掩赤城。 (

10、出类拔萃)D 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五)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 2006 年天津卷考查的是“ 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 “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 A 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 ,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 又如 2005 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

11、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 (六)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知识来推断实词的意义。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 ,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如 2006 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

12、的“堵” ,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 2005 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 2001 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 ,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七)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 、 “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

13、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 1991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 ,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 、 “固执”抑或“鲁莽” 。 (八)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 2006 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 ,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 ,后又引申出“行礼” 、 “拜谢” 、“拜见” 、 “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 ,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 又如 2003 年全国高考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 ,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 “务”解释为“事情、事务” ,而就 2003 年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