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360229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苏轼,苏轼像 (元)赵孟頫,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一、苏轼(10371101)简谱:,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四川眉山。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诗案”发。被贬黄州。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 元丰七年,改贬汝州。,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苏轼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

2、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轼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参考文献: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 苏轼年谱(孔凡礼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二、苏轼的思想,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

3、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1)、平易(不求高深);2)、重实用(与陈述古辩禅理,“龙肉”“猪肉”之说);3)、圆通(“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清非浊,非律非禅。”)。,2、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观:文的独立价值与道的广泛性;辞达而已的观点: 与谢民师推官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传神观。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

4、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三、苏轼的散文:议论文和游记特点。,石钟山记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的水乳交融。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二节 苏轼的辞赋和诗,一、苏轼赤壁赋,苏轼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又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表达的人生哲理:

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手稿赤壁赋,二、苏轼诗歌,现存苏诗两千七百多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1、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1)苏轼留心观察社会、有志经世济民,不少诗作描写百姓贫苦,具有对现实深沉的批判意识。请看晚年创作的荔枝叹: 十里一置驿站飞尘灰,五里一堠记里程的土堆兵火催。颠坑仆谷相

6、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音骨,海鸟的一种,指海船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汉和帝年号荔支来交州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天宝岁贡取之涪涪陵。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汉和帝唐羌,曾建议罢除交州荔枝的进贡。,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牙,前丁后蔡丁谓、蔡襄。作者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作者自注:“洛阳贡花,自钱惟演始”。 这首诗被誉为史诗,诗中把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把对历史的批判和

7、对现实的揭露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忠于国家、关心现实的一颗赤子之心。诗篇跌宕起伏,沉郁顿挫,深得杜诗精髓。,(2)对人生的感悟,充满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东坡、题西林壁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注:嘉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时,苏辙送行至郑州,返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即和作。苏辙对渑池颇有感情,原诗有“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老僧:指宿县和尚奉闲。据苏诗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

8、,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崤山,分东崤和西崤,在渑池西。,(3)写景抒怀作品,脍炙人口。如新城道中、饮湖上初睛后雨、望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等: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写望湖楼急雨前后之景。云、雨、风给人一种力度,诗人用善于捕捉自然界稍纵即逝的动景。,杭州望湖楼,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天下第一泉南畔石盘陀突兀不平,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礼记:“月之三日而成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9、。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此诗主旨为思归。此诗意象开阔,波澜浩大,充分体现苏诗清雄之特征。,镇江金山寺图。金山在镇江市区的西北, 原是江心岛屿,素有“江心芙蓉”之誉,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而名。,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翔杭州,七月离京赴任,十一月初三,途径镇江金山,访宝觉、圆通二僧,夜宿寺中而作此诗。 此诗主旨为思归,意象开阔,波澜浩大,充分体现苏诗清雄之特征。 苏轼的题画诗、和陶诗、酬唱诗,在质量和数量的也引人注目。 苏诗艺术特色:长于比喻,长于议论,善于捕捉动态之景,总体风格

10、刚柔相济而多呈清雄特色。,第三节 苏轼的词,一、以诗为词,提高词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刘熙载艺概卷四:“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11、。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二、扩大词境,改变词风 1、苏词词境的扩大: (1)英惟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075年冬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怀古词: 念奴娇(1081年黄州赤壁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1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黄州赤壁,(3)哲理词: 水调歌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皆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觉,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4)悼亡词、农村词等 江城子(1075年密州任上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2、苏轼词风。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俞文豹

13、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苏轼词的旷放与豪放。 3、苏词的音律问题。(确有不协律现象,但不能因此贬低。),三、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唐言李杜,宋言苏黄。”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皆自东坡发之。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与?” 苏轼一首念奴娇之影响。 王十朋读苏文:“学文而不韩、柳、欧、苏是观,诵读虽博,著述虽多,未有不陋者。”,眉山三苏祠,苏轼塑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