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359585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3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专题一一轮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考试内容,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一、考试内容,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解读(繁多

2、与简化、知道与联想)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制 过程:建立、形成、演变、灭亡 特点: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区分 影响:价值与评价、批判与智慧,二、考点解读,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西周,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西周亡, 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坏。,解读 古代中国王朝变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知识联想: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西周的分封制 含义:分邦建国,周

3、天子册封诸侯立国 目的:通过封邦建国,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以藩屏周 对象: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血缘、功绩与宗法传统) 概况:周武王、周公两次分封、授土授民、主要诸侯国 (宋、鲁、齐等)、层层分封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血缘继承)的统治权 义务: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评价: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文化 交流,扩大统治疆域,使周的统治延续数百年 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解读 注意不同语境下的“封建”一词的不同含义,(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的宗法制 概念: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联系的制度 目的:巩固王

4、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严格的等级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结构 评价: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对凝聚宗族和稳定社会秩序也有重要作用。,解读 西周的宗法制在后来得到延续了吗?(制度与观念),(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鼎既是祭祀礼器又是权力象征、神权为王权服务) (政教合一、宗教为政治服务)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

5、以宗法制为内核的层层分封制) (统治权力带有垄断性和封闭性,阶层流动性差)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 (受封诸侯在封国内拥有较世袭统治权) (西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议 要做笔记,会做笔记,勤做笔记。,唯有勤奋,方可成茧;唯有破茧,方可化蝶。,(2)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 过程:攻灭六国,初步统一(韩、赵、魏、楚、燕、齐) 北伐匈奴,收回河套(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即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管辖“西南夷”,纳入版图(立郡县,中央管辖) 影响: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

6、央集权的王朝,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解读 立国与治国(治国策略、建立统一与巩固统一); 分权与集权(矛盾的对立统一); 统一国家的奠基与扩大;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与认同。,(2)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皇帝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的核心) 创立:建立秦朝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皇帝”称号方显尊贵,自称“始皇帝” 地位:帝位终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天下独尊 权力: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评价: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变成一个人的 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家国一体),解读 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划分; 君权的神化背后是寻求其统治的合法

7、(理)性; 君主权力的不可转移、不可僭越和不可制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主权在君与主权在民(一姓之国与百姓之国)。,(2)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中央官僚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名称:丞相、太尉、御史大 三公职责:丞相政事,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三公关系: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实质目的:分割中央官僚的权力,以确保皇权独断 君臣关系: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主从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解读 分权与集权; 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矛盾:君权与相权 中央政治制度调整的目的:维护君主专制,维护皇权,4.地方官僚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

8、组成部分) 秦朝在地方治理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历史渊源: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国已设置过郡县 行政区划:郡县(道)乡里(基层政权) 郡县长官: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令(县长) 分掌职责: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权力关系: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隶属于中央, 受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之间分权牵制。 作用评价: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中央权力集中程度大大加强;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解读:地方政治制度的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2)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总述:秦朝是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 调整和完善

9、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创建 起了 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专制 主义制度。 表现:中央政治制度方面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方面郡县制度 评价:对当时: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结束了长期 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 对后来: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社会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解读 专制与集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角度与方法。,(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 推行: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 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危机: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 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解

10、决:汉景帝平定“七国(封国)之乱”;汉武帝为 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采取了 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和颁布“推恩令”等措施, 最终解决了危机,解读 郡国并行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其目的在于巩固皇权, 维护统一,但汉初的封国却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和汉初的封国有何异同?,(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世官察举九品中正科举 演变:秦汉以前以世官制为主(以宗法制为内核的分封制 即为世官制之一) 汉武帝诏令地方官员察访举士(孝廉、茂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含义: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 世

11、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察访推荐合适人才, 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中央及地方设立中正官根据门第 品评人才,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科举制:中央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任用官员的制度,解读:注意选官的标准与方式,(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世官察举九品中正科举 特点:世官制血缘门第、贵族世袭 察举制推举孝廉、以官举士 九品中正制门第血缘、大族品评 科举制知识优先、考试选官 评价:世官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察举制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 带有封闭性; 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被大族垄断,门第标准导致 世家

12、大族垄断官场;,(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世官察举九品中正科举 评价: 科举制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用人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专制王朝 的统治基础; 考试与取士相结合,也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其考试选官方式带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但考试范围局限于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时期 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自由,更不利于有 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的培养。,解读: 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 是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合一。,(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僚机构) 中书省(决

13、策机构,负责草和颁发拟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批和封驳政令)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评价:扩大宰相人数,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 和监督,以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职能分工,也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 和执行水平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造, 历朝基本沿用,解读 分权与分工;分权与集权;皇权与相权;继承与创新,4.元朝的行省(行中书省)制度,区划设置:行省、腹里(中央直辖)、 宣政院辖地(西藏 吐蕃 佛教 国师 帝师) 权力行使:行政、经济、军事等各项权力的行使都 受到中央的节制 监督控制:定期觐见述职、中央监察、省官互迁 历史作用:加

14、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中国 省制的开端。,(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过程: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 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评价:秦以来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出现 背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政务繁重 形成: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秘书班子) 实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作用:进一步巩固了皇权(不能制约皇权),解读 合法与非法;临时与常设;秘书班子与官僚机构,(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5、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设置:清朝雍正年间设置,后成为常设机构 特点:职事广泛,中枢辅助,秘书班子,人员钦定, 秉旨办事,效率较高,封闭性强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维护了国家统一,在恢复发展古代经济方面曾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解读 中国与世界;传统与近代;经济与政治;结论与史实,(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指的主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是针对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其

16、特点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无独立性,须严格服从、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解读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还包括选官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注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语境中“中央集权”的含义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2.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央政治制度: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唐三省六部制; 元中书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 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宋府(路)、州、县; 元明清行省制。,解读 注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两对矛盾: 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其斗争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本质目的: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