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内容》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341501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82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的内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诗经的内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诗经的内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诗经的内容》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诗经的内容》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的内容》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的内容》ppt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一、祭祀诗和民族史诗 二、劳动农事诗 三、燕飨 四、怨刺 五、战争徭役 六、婚姻爱情,祭祀诗和民族史诗,殷人祭祀诗 周人祭祀诗 鲁人祭祀诗,商民族史诗 周民族史诗,“祭祀诗”,“史诗”,关于“祭祀诗”,祭祀诗又称郊庙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在早期人类那里,宗教祭祀是生产劳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手段,寄托了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生存斗争的积极意义。是部族全体成员都要怀着巨大热情踊跃参加的重要活动。 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保存在商颂和周颂之中。,殷人祭祀诗,毛诗序:“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

2、那为首。” 史记宋世家:“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 主要作品:那,烈祖,诗商颂那,那,是商代后世国君祭祀成汤的乐歌。 该诗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成汤子孙祭祀其祖的场面,表现了祭祀时的礼俗与宗教特征。人们敲打摇鼓和玉磬,吹着竹管做的乐器,伴着和谐洪亮的音乐,跳起盛大的万舞,迎接祖先神的降临,并祈求他赐福施惠,以保佑子孙繁昌。 那似乎作于商代奴隶社会的上升时期,全诗洋溢着一种高度自信、自豪和充满欢欣的情绪。,诗商颂烈祖,关于烈祖的祭祀对象,有中宗、太戊、祖乙、成汤各种说法。 该诗更注重描写祭祀时酒馔的丰美,表达的情绪和气氛也更肃穆恭敬。 从

3、那到烈祖,可能体现了从原始的宗教祭祀乐歌向后来的宗教祭祀乐歌的过渡,人神关系呈现出由亲密无间到神秘隔膜的变化。,周人祭祀诗,周人赋予其祖先以更大的神通和威力,与上帝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地位更高。 周在“敬天”的同时,又增加了“重德”的内涵。 周颂不注重炫耀武功和暴力,而更侧重展示新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文章,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理性精神。 周颂中的大武舞曲就是颂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功业的歌舞曲。昊天有成命便是强调天命、歌颂成王的诗。,周颂清庙之什图卷(局部) 宋马和之作,鲁人祭祀诗,小序以为鲁颂都是颂鲁僖公的。 首篇是駉,小序说,因为鲁僖公治国很节俭,宽厚爱民,很重视农业、美马,鲁

4、国人尊重他,“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鲁颂的泮水、閟宫也是颂美祖先的诗歌。鲁颂的时代较周颂为晚,创作上受到风诗和雅诗的影响,如泮水、閟宫的风格便很象雅,而駉、有駜则采用复沓的章法,反复咏叹,其韵味又很象风,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此虽借名为颂,而体实国风,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关于“史诗”(一),史诗(epic):narratedinagrandstyle(用雄伟的风格叙述的文体) 史诗的性质:必是口传(oral)的;必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必和民族的典礼相联系;对战争事件往往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尽量凸现英雄人物。所以,史诗是圣典,也是本族的神谱或先知的祭坛。(饶宗颐说) 因为他

5、们(中国人)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式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黑格尔说) 据此,中国历史没有史诗。,关于“史诗”(二),史诗的“三要素”: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史诗产生的历史条件:从野蛮到文明。 人类是那样年轻,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而又充满幻想,所有这些都赋予了史诗特有的一种艺术品质。 社会尚不发达,英雄人物是人不是神或半人半神,充满对本民族历史的自豪和景仰。,商民族史诗,一般认为,商颂中有三篇民族史诗:玄鸟、长发、殷武,主要歌颂殷人的四位祖先:契、相土

6、、成汤、武丁。 人神杂糅、神话与历史并存。“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炫耀暴力和武功,是野蛮进入文明那“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所以继原始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这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这就是青铜时代的精神。,周民族史诗,大雅中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是周民族史诗。 这几首诗作为周民族祖先的赞歌,以其雄浑典雅的基本风格,全面展示了部族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趋向,用诗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观念、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它们既

7、是人类主体意识逐步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标志了我国古代人类主体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诗大雅生民,全诗追述始祖后稷事迹,凡八章。 前三章叙写后稷的出生。包含三个的母题:感生神话、卵生神话、弃子神话。 诗四、五、六三章叙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洋溢着周人同自然力作斗争的豪迈热情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本族的感情。 诗后二章描写后稷在农业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情形。,厥(其)初生民,時(是,此)維(为)姜嫄。生民如何?克(能)禋(洁祀)克祀,以弗(祓除)無子。履帝武(足迹)敏(拇指)歆(动),攸(所)介(音泣,休息)攸止(停止);載(则)震(娠)載夙(肃),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羊子也

8、)。不坼(音彻)不副(音譬),無菑無害,以赫(显)厥靈,上帝不(声辞)寧。不(声辞)康(安乐)禋祀,居(安)然生子。誕寘之隘巷,牛羊腓(避开)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深长)實訏(音嘘,大),厥聲載路。,感生神话,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姜嫄履帝迹生后稷;华胥氏女于雷泽践大迹生太昊伏羲氏。 基础是人们的图腾崇拜,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极大依赖。 当时正由血族群婚向对偶婚制过渡,作为女性始祖配偶出现的是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或植物。 男性始祖出现所带来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观念。

9、,卵生神话,卵生神话不惟见于渤海、黄海沿岸,台湾、朝鲜,而且还广泛流传于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并散见于太平洋诸岛屿。 卵是一切生命得以出现的最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一切自然现象的最原始形态。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人类对血族群婚制度的否定。 初民朦胧的宇宙观念。三国时的盘古神话。,弃子神话,“英雄弃子大多为动物养育,这就朦胧地透露出祖先崇拜是在图腾崇拜中滋生出来的。所谓幼年,乃喻指男性中心社会亦即现在所谓父系氏族社会之开端。鸟兽乳育英雄,又正折射了男性始祖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的坎坷经历,并且在这一类神话中,还有着对人从野蛮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遥远的回忆。”(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

10、理研究),诗大雅公刘,诗凡六章,歌颂周部族的英雄祖先公刘的故事。 首先叙述周人在公刘率领下为部族迁徙作充分准备,他们团结一致,怀着豪迈的热情和英勇的斗志,离开故乡到豳谋求新的发展。 次写周对豳的艰苦开拓。他们察看地形,调查水源,并开始了热烈的劳动。 次写周人营建城邑宫室,立庙祭神,欢庆宴饮,一派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欢乐景象。 真实的历史代替了幻想,人们迈入文明的门槛。,劳动农事诗,作为对原始诗歌中劳动歌谣的继承的那些单纯歌唱劳动、赞美劳动的篇章,如周南芣苡、魏风十亩之间。 作为对原始诗歌中祭歌咒语的继承和发展的那些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的农事祭祀诗。 通过农奴的劳动展示他们的生活状况,反映阶级差别

11、和阶级对立的诗篇。,诗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语辞)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收获)之。采采芣苡,薄言掇(拾取)之;采采芣苡,薄言捋(捋取)之。采采芣苡,薄言袺(用衣裾将物品兜住)之;采采芣苡,薄言擷(将衣衽束在衣带中以盛放物品)之。,诗序:“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郑玄:“如后人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何它义哉?” 方玉润:“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

12、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陈子展:“妇女采车前草之歌,劳者歌其事,此正事外无甚意义。”,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毛诗序:“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 朱熹诗集传:“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 姚际恒诗经通论:“此类刺淫之诗。” 牛运震诗志:“悠然方外之致,绝佳招隐词。” 方玉润诗经原始:“夫妇偕隐也。”,程俊英诗经译注:“一群采桑女子,在辛勤紧张的劳动后,轻松悠闲,三五成群,结伴同归途中所唱的歌。” 陈子展诗经直解:“采桑者之歌。妇女采桑,且劳且歌,自是韩说劳者歌

13、其事之一例。采自歌谣,于以见其热爱劳动与乐群生活之外,实无深义。” 余冠英诗经选:“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毛诗图 明代周臣作,此图描绘山村乡民生活,情景切近现实。,农事祭祀诗,以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音删)、良耜和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为代表。 诗中几乎都有对农业生产的细致描绘,充满了人们对生育万物的土地的热爱,对劳动过程和劳动场面的自豪,对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的赞赏,对获得丰收的喜悦。同时,这些情绪,又总是和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仰、感激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内涵与部族的历史、邃渺的宇宙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厚度和质感。 关于硕鼠。,这类诗歌以七月和伐

14、檀为代表。 豳风七月是诗人和着血泪唱出的一曲饱含着辛酸苦楚的生活之歌、劳动之歌,在客观的叙述之中诗人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饥寒交迫的深沉感叹。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平甚至愤怒,相反,却认为这种命运是必然的。 魏风伐檀在奴隶和主人之间划开了一道感情鸿沟:无偿奉献由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变成了荒谬和屈辱的事情,不劳而获由一种道德上的合理行为变成了无法忍受的非道德丑行。,七月流(下)火(东方心星,大火星),九月授衣。一之日(周历正月,夏历十一月)觱發(音必勃,风寒),二之日栗烈(凛冽);無衣無褐(粗制短衣),何以卒歲?三之日于(为)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馈食,送饭)彼南畝,田畯(田大夫)至

15、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则)陽(暖和),有鳴倉庚(黄鹂鸟)。女執懿筐(深筐),遵彼微行(小路),爰(于是)求柔桑。春日遲遲(舒缓),采蘩(白蒿)祁祁(众多)。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蒹葭,芦荻)。蠶月條(犹修剪)桑,取彼斧斨(圆孔为斧,孔方为斨,以伐遠揚,猗(攀引)彼女(柔弱)桑。七月鳴鵙(音橘,伯劳),八月載(开始)績,載(又)玄載黃,我朱(红色的祭服)孔陽(鲜明),爲公子裳。 四月秀(不开花而结子)葽(即王瓜),五月鳴蜩(蝉)。八月其獲(收获庄稼),十月隕萚(音托,草木凋零)。一之日于貉(音合,狐狸),取彼狐貍,爲公子裘。二之日其同(会合,集合),載纘(继续)武功(狩猎以习武),言(语辞)私其豵(音宗,兽一岁曰豵),獻豜(音坚,兽三岁曰豜)于公。,五月斯螽(音终,一种蝗虫)動股,六月莎雞(纺织娘)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穷)窒(塞)熏鼠,塞向(向北的窗子)墐(涂封)戶。嗟我婦子,曰爲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鬰(郁李)及薁(音郁,婴薁,即野葡萄),七月亨(烹)葵(冬葵)及菽(豆类),八月剝(同“扑”)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帮助)眉壽(毫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葫芦),九月叔(拾取)苴(音居,麻子)。采荼(音途,苦菜)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