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250908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 第2课时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6琵琶行,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因此创作,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突然冲出,多指表现不一般,随便的,轻易地,指平常普通,面色,指色彩,年龄大了,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刚才,先前,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有人认为诗歌的第1自然段在全诗中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你赞同这一看法吗? 我的见解:第1自段在本诗中起的作用很大。“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

2、凉情景。“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写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诗人先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诗人对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的描写,传达出琵琶女内心微妙的感情,这些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3

3、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它们在诗中都起了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诗人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

4、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4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见解: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种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

5、会发生动乱,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诗人被贬出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同琵琶女一样,他的“沦落”也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激起他强烈的共鸣,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5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我的见解:琵琶女是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曾历尽繁华,今美人迟暮。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

6、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并不体谅她的感受,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羞涩腼腆,多愁善感。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6为什么琵琶女最后弹琵琶“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又泪湿青衫? 我的见解: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弹出的乐声较前更凄悲。诗人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7、;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与愤慨;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因直言敢谏,被诬被贬,沦落天涯。所有这一切,造成诗人泪湿青衫。诗人的这千古一“泪”,既反映出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民主思想,又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受贬斥的郁愤悲苦心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7鉴赏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我的见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来自京都;出色才能;落泊失意。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

8、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作者始终将这两者进行对比,并寻找出共鸣之处。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二、疑难探究 宋人洪迈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未必可信,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天涯沦落之恨”。对此,你有何看法? 观点一:洪迈的观点我们是不认可的。从诗前的小序来看,白居易夜遇琵琶女一事当属事实。因为小序的作用就是介绍写作的缘起和背景,小序所陈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可信的。也正是因为夜遇琵琶女,诗人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才有了这首千古经典之作。,观点二:洪迈的观点

9、我们是认可的。虚构的情节客观意义来说,抒发了“长安倡女”的“天涯沦落之恨”。诗歌中,琵琶女的形象被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诗人把来自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往的诗歌中是罕见的。,课 外 认 真,一、满分借鉴 当他逝去的时候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他,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太子丹突然深

10、深一拜,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以抵御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就下决心苦练剑法,闭门谢客,每日练至晚上二更,又闻鸡起舞,虽说技

11、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田光先生曾劝阻我说,不要以卵击石,况且秦王武艺颇高,身犯险境,事情如果办不成,反而让人耻笑!但为了燕国的百姓,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加快了步伐,急忙赶路。,秦王政在诸侯中以凶暴闻名于世,又自负先祖强大的基业,欲鲸吞六国,而他本人武艺精湛,根本就没有把天下的群雄放在眼里。他听说燕使带来了燕国降书、降表,于是他带长剑,盛气凌人地端坐于朝堂之上,等候着荆轲的到来。 荆轲上前,心平气和地翻着地图,一点一点地向后翻着。 也许弱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命运戏弄的命运。,当图穷匕首见时,荆轲忙上前抓住利刃,朝着秦王猛刺,双方一场生死搏斗就此展开,殿上的秦国

12、武士怒吼声没有使荆轲退缩胆怯,秦国大臣百般阻挠也未能使他有半点分心,但秦王仗着长剑终于将荆轲打败,伤痕累累的荆轲临死之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匕首投向了自己的强大敌人。英雄长叹一声,含恨而死。 后人对荆轲此行的做法往往褒贬不一,但有个叫司马迁的人,把荆轲的事迹列入了史记,原因很简单,荆轲挑战强者的勇气令人钦佩:他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虽败犹荣。,【名师点评】本文角度新奇,围绕“勇于挑战强者”,采用叙事手法精心描写,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的英雄形象荆轲,故事曲折,语言精练。一、文章选择荆轲作为写作的主要人物,并且能精确地表达主题,给人以新奇之感,有创新意识。二、文章围绕人物精心描写,通过动作、语言、心理、

13、肖像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强者的英雄形象。三、文章语言十分精练,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很讲究用词的俭省,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情。如“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一句就蕴含了众多情结。,二、相关链接 1歌行体 歌行体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

14、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2新乐府运动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15、3开八节滩 白居易退居洛阳的时候,龙门伊阙的河道比较危险,河床不平,时不时有“剑棱”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积的卵石阻碍水道,来往船筏常触石遇险。人称此地为“八节滩”。 白居易常到龙门香山寺,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他时常见到船公下水推船过滩的事情。特别是寒冬时,刺骨的顺河风吹着,船夫们赤脚踏碎薄冰,抖着身子弓腰推船前行。诗人为此难过得落下泪来。有时甚至彻夜难眠,听着船夫们饥寒交加的哀叹声发呆。他想:一定要修好这条水路,为百姓们解除忧苦。,唐武宗会昌四年,已经73岁的白居易碰到朋友悲智僧,说到修水路事,二人志同道合,便携手实施计划。他俩走乡串户,四方游说,劝有钱的人家出资,劝贫穷的人家出力。筹集的经费不足,白居易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还忍痛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卖掉了为朋友元稹写墓志铭时元家赠送的银鞍玉带。八节滩终于修通了,船筏可以畅通无阻。诗人高兴得意气风发,“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他还挥笔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中一首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伊阙险阻变坦途,穷船工世世代代不忘诗人的恩德。在现今的龙门大桥未修以前,河西岸的白姓人过河到琵琶峰为诗人上坟时,只要说声是诗人的后代,船工马上会笑颜迎送,免收船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