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1172130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6.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体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体的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一、动物的细胞 二、动物的组织 三 、动物的繁殖 四、动物的发育,一、动物的细胞,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 结构上: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机能上 :都能利用能量和转化能量 有生物合成、分裂、繁殖的能力 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具有协调生物整体生命活动的机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二、动物的组织,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在组织内不仅有细胞,其中还混有非细胞形态的基质或纤维等细胞间质 多细胞动物的组织根据构造和功能的区别分为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特点:上皮细胞主要为柱状、扁平状等。有单层和多层之分。 排列紧

2、密,细胞间紧密连接,间质少。 覆盖在体表和体内器官的表面 基部分泌一层很薄的基膜,是细胞和结缔组织之间的界 膜,能阻止结缔组织的某些细胞与上皮细胞接触,但不 妨碍神经纤维穿过。 主要功能:保护、感觉、分泌、吸收、排泄、呼吸等 表面多有纤毛、鞭毛等结构(如扁形动物的上皮、河 蚌外套膜上皮和鳃上皮、蛙的咽部上皮、脊椎动物的 气管上皮)。上皮的纤毛能有规律的摆动。有的上皮 表面分泌角质膜,有的形成角质层。 种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结缔组织,特点: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间质由液态、胶体状或固体的基质和纤维组成。 主要功能: 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等 种类:疏松结缔组织

3、致密结缔组织 弹性结缔组织 网状结缔组织 血组织 脂肪组织 软骨 硬骨,结缔组织分类,弹性结缔组织 由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称为弹性结缔组织,特点是有很强的膨胀和缩小的能力,例如韧带、大动脉、肺壁等均有弹性结缔组织。,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淋巴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中由于纤维蛋白原的存在,在空气中会形成蛋白纤维,使血液凝结。红细胞可携带氧至身体各部分。白细胞可吞噬细菌和其它侵入体内的异物,起防御作用。血浆作用是运输营养和内分泌物等到身体各部分,并在排泄、输送内分泌等物中起作用。,肌肉组织,特点: 由收缩性强的肌肉细胞(肌纤维)组成 主要功能: 化学能 机械能,肌纤维收缩有机体进 行

4、各种运动 种类:平滑肌 横纹肌 心肌 斜纹肌,神经组织,特点: 由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 神经元(neuron)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主要功能: 具高度兴奋性和传导性 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内分泌) 神经元种类: 按胞突数目分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器官、系统,器官(organs): 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如眼、耳、胃、肠、心脏等)。 系统(system): 当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动物的个体具有多个执行不同功能的系统,如消

5、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等。动物不同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了动物的全部生命活动。,三、动物的繁殖,细胞周期:细胞由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时期,即自 我复制一次。有二个阶段 分裂间期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以便完成染色体 的复制,分G1期(DNA合成前期) S期( DNA合成期) G2期( DNA合成后期) 分裂期 染色体分离,细胞分裂增殖 细胞分裂: 体细胞分裂无丝分裂(直接分裂)如纵二裂、横二裂 有丝分裂 ( 间接分裂)分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生殖细胞分裂减数分裂 进行两次连续的核分裂,细胞分裂了二次, 其中染色

6、体只分裂一次,结果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有丝分裂周期,G1期:DNA合成前期 S期:DNA合成期 G2期:DNA合成后期 M期:细胞有丝分裂期,有 丝 分 裂(M期),早中期,后中期,早后期,后后期,末期,前期,减数分裂(1),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终变期,双线期,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有性生殖 两个性细胞,即配子(精子或卵子)融合为一,成为合子(受精卵),形成下一代,减数分裂(2),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第一次减数分裂末期,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第二次减数分裂末期,动物胚胎期是最重要的细胞分化期,并延续发生于整个生活史中。 很多类型的细胞分化是在发育早期一

7、次发生的。如神经细胞在婴儿期之后可能就不会再进一步分化,但也有在一生中连续不断分化的细胞类型,如血细胞。 随着分化程度的增进,细胞分裂能力逐渐下降。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四、动物的发育,有性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其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为 胚前期: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成熟 胚胎期:受精、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的形成、中胚 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6个阶段(高等动 物有神经胚的形成) 胚后期:由卵孵出或由母体产出后,幼体的生长发育、性 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时期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一般是指从受精到器官原基建成的过程。,受精卵的诞生,奔跑中的精子,睾丸每天

8、可生产数百万精子细胞,精 子 纵 切 面,遗传物质储存在精子的头部,一个精子在输卵管粘膜皱褶内向前游走,排卵过程实景图,卵泡,卵巢,卵泡破溃,卵子显露,即将由卵巢排出的卵子,输卵管伞部(排出的卵子被该伞捕获,并使其进入输卵管内),输卵管粘膜皱褶上的卵子,500万个精子同时游向它们的终点隐蔽在输卵管中的卵子,输卵管-卵巢,排卵过程,受精,受精是新生命的起点: 指精子、卵子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相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 在通常的情况下, 受精过程包括精卵相遇,精子穿入卵子,引发卵子发生一系列变化, 最终是二者原核的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两个精子同时钻入一个卵子的壳内,一个精子成功钻入一个卵子的壳

9、内,精子和卵子相遇 精卵相差100倍,卵子表面的微小凸出物将精子拉入卵子中。精子的尾部随即截断只留下头部与中段在卵细胞内,一旦有精子进入卵子,其他精子就没有机会了,这个角度看的更为清晰,胚牙完成“着陆”,微微嵌入子宫内膜,8天后 新孕育的胚胎定位在某最佳位置并吸附在黏膜上,受精后5-6天时,受精卵来到子宫并发育成囊胚,已经包含许多细胞,卵裂,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单个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卵裂形成的细胞,称为分裂球(blast onere)。 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细胞数目越来越多,分裂

10、球越来越小。 卵黄是使胚胎在没有外源食物的情况下得以发育的进化上的一种适应性选择; 卵黄的量、分布决定每个物种的卵裂发生的位置和分裂球的大小。各种动物卵内的卵黄物质含量与分布不同:如 少黄卵(少、均匀)文昌鱼、海胆 (少、不均匀)蛙类 多黄卵(中等、中间)昆虫; (多、一端)如鸟类。,完全卵裂多见于少黄卵,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相等。 如文昌鱼、海胆等。 不等裂:卵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 小不等。 如多孔动物、蛙类等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细胞分裂受阻, 卵裂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 盘裂:分裂局限于胚盘处,如乌贼、鸡卵; 表面卵裂:分裂只限于

11、卵的表面者,如昆虫卵。,辐射卵裂,螺旋卵裂,全裂又可根据分裂球排列的形式,分成6种类型(辐射型、螺旋型、两侧对称型、两轴对称型、混合型、不规则型),囊胚的形成,均黄卵或少黄卵经多次全裂,卵裂的后期,分裂球排列在一个中空的球形表面,形成皮球状的囊胚,中间有较大的囊胚腔,囊胚外面的一层细胞囊胚层;中央的空腔称为囊胚腔(里面充满液体或者液化的卵黄。) 胚胎的这一发育期为囊胚期 因为卵子类型不同,形成的囊胚形态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种:,1、腔囊胚 凡全裂又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 2、实心囊胚 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紧密,中间没有腔, 或者分裂初期尚有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挤紧而消失

12、成为实心球体,这种囊胚称为实心囊胚。 水螅、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囊胚属此类型。 3、表面囊胚 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层分裂球包在一团实体的卵黄外面,没有囊胚腔。 如昆虫的囊胚。 4、盘状囊胚 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等典型的端黄卵进行盘状卵裂, 形成盘状的囊胚,盖于卵黄上,称为盘状囊胚。,从动物的进化来看, 实心囊胚和原始的腔囊胚为较低等的类型, 在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一些低等的环形动物中出现; 两侧对称型的腔囊胚见于低等脊椎动物和某些无脊椎动物, 两栖类是更高等的端黄卵型的腔囊胚; 由于卵黄的集中,从腔囊胚发展成为无脊椎动物中黄卵的表面囊胚和脊椎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

13、物端黄卵的盘状囊胚。 高等哺乳动物的腔囊胚是次生均黄卵形成的更高级的腔囊胚。,原肠胚的形成,由囊胚植物极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二层细胞: 外面的一层称为外胚层(ectoderm),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endoderm)。 内胚层围绕的空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原肠腔(gastrocoele),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blastopore)。 胚胎的这一发育期为原肠胚期 原肠胚的细胞移动过程,称为原肠形成或原肠作用。原肠形成的方式各类动物不同,主要的方式有:,1、内陷(invagination) 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二层细胞: 2、内移(migration) 由囊胚的一

14、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 内移法形成的原肠胚没有原口,以后在胚体的一端开孔,形成原口。 3、分层(delamination) 囊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从而形成内外两胚层。 腔囊胚向内分出内胚层某些水母属的水母; 实心囊胚向外分出外胚层某些水螅水母。 4、内转(involution) 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一面边缘向内转,再伸展成为内胚层。 5、外包(epiboly) 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较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以上原肠形成的几种形式往往不是单一进行,常常二种或二种以上同时进行,最常见

15、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进行。,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三胚层动物在内、外两胚层形成之后继续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mesoderm)。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体腔(coelom)真体腔。 中胚层形成的方法有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端细胞法(又称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索状,最后从中间裂开形成裂体腔。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形成过程更复杂)均以裂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如后口动物、棘皮动物、

16、半索动物、原索、脊索,端细胞法,体腔囊法,真体腔、假体腔,中胚层实质细胞 肌肉细胞 无体腔实质细胞填充了囊胚腔 假体腔肌肉细胞形成肌肉组织与外胚层结合形成体壁、囊胚腔残留下来 真体腔中胚层从中间裂开形成裂体腔时,肌肉组织与外胚层结合形成体壁、肌肉组织与内胚层结合形成肠壁,囊胚腔被挤压成背腹血管腔,真体腔、假体腔区别,真体腔的意义,由端细胞法或体腔囊法形成发达的真体腔,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囊胚腔逐渐被真体腔所取代, 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便形成了相互连接的血管网出现循环系统 1.由于消化道的壁具有肌肉,又有体腔则肠可自主蠕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因此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消化能力; 2. 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条件。 对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形成及功能也有很大影响,胚层分化,三胚层形成之后,动物体的组织和器官开始分化。 外胚层:外胚层则最为特异,细胞分化是多种多样的 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皮肤腺和其他皮肤衍生物(如鳞片、羽毛和毛发、汗腺 、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