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1171790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X试验段隧道工程编号:11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编 制: XXX审 核: XXX批 准: XXXXXX工程项目经理部目录1.适用范围12.作业准备13.技术要求1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25.监控量测实施26.劳动组织117.设备机具配置118.监控量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117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 XXXXXX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施工。 2作业准备2.1 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 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编制量测计划。编制 内容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 理、反馈方法及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同时还应考虑

2、量测方法的经 济性,并注意与施工的进程相适应。2.2 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来选用,一般应尽 量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 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2.3 现场成立专门监控量测小组,负责测点埋设、日常监测、数 据处理和仪器维修保养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于设计和施工。3技术要求3.1 施工中应将现场监控量测作为工序引入作业循环,并结合地 质预报做出评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监控量测元件的埋 设与监控量测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3.2 监控量测应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 测,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和内

3、容。3.3 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与工程类比法相结合,及时调 整支护参数或施工方案。3.4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数据复核、审核制度,保 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性。3.5 根据监控量测精度要求,应尽量减少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 差,避免人为错误,提高测量精度。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埋设监控量测点进行量测并记录数据对数据进监控量测项目制定管理基准的设定人员、仪器准备隧道开挖初期支护施工测点埋设已施工段 支护 加强 措施修改 支护 设计 参数修改 管理 基准 值量测数据采集量测数据分析安全分析不满足行分析指导施工满足施工建议监测总结结束5.监控量测实施监控量测工

4、艺流程图5.1 断面及测点布设原则5.1.1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断面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520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监测断面间距备注:级围岩,在不良地质地段(主要指水平层软质岩等) 监测断面应适当加密。d 其他需要进行监测的地段。各断面布设间距误差控制在“断面间距的 10%”以内。 5.1.2 地表沉降断面地表沉降监测断面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断面间距(m)2BH0 2(H+B)20BH0 2B10H0 B5备注:H0 为隧道埋深,H 为隧道开挖高度,B 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断面与洞内监测断面应尽量布置在同一断面。 5.1.3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测点测点布设应

5、按施工方法区分,全断面、两台阶、三台阶按下图 所示进行布置,其他特殊地段施工方法的测点布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进行布置。(a)全断面法(b)两台阶法(c)三台阶法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初支应与围岩密贴,测点埋设在钢架、格栅等初期支护上。测点应在初支支护后立即埋设。初始读数应在测点埋设 12h 内读取。拱顶下沉测点应埋设在拱顶轴线附近,数值采用绝对高程,周 期性复核后视点,保证其数据可靠性。5.1.4 地表沉降测点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横向间距为 4m,在一个断面内应 设 711 个测点,按下图所示进行布置,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 加密。地表

6、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隧道中线两侧监测范围不应小于 H0 +B。当对地表沉降有特殊 要求时,监测间距应适当加密,范围应适当加宽。基准点应设置在隧道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稳定处,并设置复核性 测点,保证其数据可靠性。5.2 监测频率5.2.1 洞内、外观察 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必要时加大观察频率。 5.2.2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监测一般为 1 次/天。台阶法施工,下部开挖过程中,频率为 1-2 次/天。出现异常情况时,根据现场管理要求,加大监测频率。当变形趋于稳定时,监测频率按下表进行。在初期支护稳定后,可停止该断面的监测。初期支护稳定须同 时满足以下条件:a 初期支护表观现象正常;b 拱顶下沉和水平

7、收敛平均变形速率小于 1mm/d,且持续 1 个月 以上;c 变形时态曲线已经收敛。 5.2.3 地表沉降监测一般为 1-2 次/天。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大监测频率。在二次衬砌施工通过监测断面 H0+B 距离后(H0 为该断面隧道 埋深,B 为该断面隧道开挖宽度),且地表沉降变形时态曲线已经收 敛,可停止该断面监测。5.2.3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要求表项目名 称方法及 工具布置量测间隔时间1-15d16d-1 个月1-3 个月3 个月以上地质和支护状 态观察现场观测、地质 罗盘开挖后及初期 支护后进行每次爆破后初期支护后周边收 敛收敛仪每 5-5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2-3 对测点1-

8、2 次/d1 次/2d1-2 次/ 周1-2 次/ 月拱顶下 沉全站仪、水平仪、 水准尺、 钢尺每 5-50m 一个 断面1-2 次/d1 次/2d1-2 次/ 周1-2 次/ 月地表下 沉全站仪、水平仪、 水准尺、 钢尺洞口段、浅埋 段(h2b)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 时,1-2 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 时,1 次/3-7d爆破震 动测振及配套传 感器临近建筑物随爆破进行锚杆质 量检查拉拨器 等每 10m 一个断面,每断面至 少 3 根锚杆内容包括:锚杆抗拔力、浆液饱满度、垫板 强度、与喷砼密实性等中岩墙 土压力钢弦式 压力盒每 10-3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3 个压力盒1-

9、2 次/d1 次/2d1 次/周围岩内 部位移多点位移计及 千分表每 10-3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2 个测点围岩压 力钢弦式 压力盒每 10-3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1 个压力盒爆破震 动测振及配套传 感器先行洞靠中岩 侧墙随爆破进行1) 在施工初期阶段,或地质较差时,或位移下沉量及速度较大时, 适当增加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2) 测点应设置可靠,妥善保护,测量仪器使用前应严格标定。3) 各测量项目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量点应尽可能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地方。4) 对于隧道施工中应加强左右洞掌子面前后 2B 范围内监控量 测,特别加强对中岩的监测。后行隧道爆破开挖时,应保证先行隧道 处振

10、动速度 V 级不大于 8cm/s,尽量减小对先行隧道围岩及支护体系 的不利影响,严格各导坑同时进行爆破作业,以防爆破波峰值叠加。5) 表中 b 为隧道开挖宽度,h0 为隧道埋深。5.3 监测方法 5.3.1 洞内、外观察 洞内开挖面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 查资料进行对比,此项工作由地质预报单位或专业地质工程师进行整 理。洞内已施工地段观察: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或格栅钢架变形等工 作状态。主要观察内容如下: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察以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 录,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开裂和剥落。钢拱架或格栅钢架有

11、无扭曲变形、整体下沉等现象; 拱架或围岩有无异响。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 筑物进行观察。5.3.2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监测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监测采用全站仪配合反射膜片进行。 测点埋设:采用直径不小于 20mm 的螺纹钢,尾端(隧道洞内方向)进行 45斜切形成斜切面或者端部焊接钢板,斜切面处或钢板 上面粘贴测量专用反射膜片(不小于 1cm1cm)。预埋杆件规格详图标识要求:测点布设以后,在测点位置用红色油漆做醒目标识, 每个断面左右侧各布设 1 个标示牌,及时记录展示相关信息,监测点 上严禁悬挂物

12、品。保护要求:测点及时进行布设,并做好保护,防止破坏。现场 监测与施工必须紧密配合,施工现场应提供监测工作时间,保证监测 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测测点的埋设计划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 中。破坏与松动处理要求:如果测点被破坏,应在被破坏测点附近 补埋,重新进行数据采集;如果测点出现松动,则应及时加固,重新 读取初读数。5.3.3 地表沉降监测 地表沉降监测可采用全站仪或精密水准仪进行,沉降测点埋设时先在地表钻孔,然后埋入沉降测点,外露 12cm,四周用混凝土填 实。测点一般采用直径 2030mm,长 50100cm 半圆头钢筋制成。135.4 测试精度要求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沉降测试精度为1

13、.0mm。采用测距精度不小于 22ppm 的全站仪,自由设站非接触进行 监测能满足测试精度要求,但当设站点与监测点距离增大时,测量中 误差会逐步增大。因此,施测时设站点与监测点距离不宜过大,应控 制在 100 米范围以内,同时保障测试环境的其他要求。5.5.监测信息反馈5.5.1 应用隧道施工监测信息化平台系统,及时反馈监测信息。5.5.2 根据反馈信息,分析监测数据,核查现场情况,提出相应 的工程对策与建议。5.5.3 按周、月或季进行阶段分析,分析总结监测数据,了解和 掌握支护结构变形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形成阶段分析报告, 指导后续施工。隧道设计监控量测实施方案大纲 现场调查与资料调研监控量测实施细则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经验类比理论分析现场情况工程安全性评价判断基准采取工程对策是安全是否满足要求否5.6 监测工作管理监测信息反馈程序框图监测工作应根据合同文件和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严格进行。监测工作应以项目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监测程序、报告和方法 等应规范。监测数据应真实、有效,工作保质保量。监测各类报告应按合同要求及时提交。针对工程重难点,应不定期开展监测技术专题会,结合现场实 际情况,优化完善监测工作。定期对监测单位进行考核。 6.劳动组织6.1 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6.2 量测人员配备表每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负 责 人1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