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149959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3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常识天文历法,第一节 天文 第二节 历法,第一节 天文,天文学是在对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古代,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靠观察星星来辨别月令、节气,这样就促进了天文知识的发展。今天,为了读懂古书,需要大体了解古人关于天文星象的知识。,一、三垣,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以北极星为中心,集合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紫微垣以南是太微垣,太微垣以南是天市垣。,二、七政,七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曜。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叫“长庚”。 木星

2、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水星古称“辰星”。 火星古称“荧惑”。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三、赤道、黄道,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叫黄道,黄道的中心线是赤道。 在天文图中,0是赤道线,赤道南24到北24是黄道。 黄道线在赤道上下摆动就分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四、四象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五、十二次,十二次 二十八宿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7鹑首 井鬼柳 2玄枵

3、女虚危 8鹑火 柳星张 3娵訾 危室壁奎 9鹑尾 张翼轸 4降娄 奎娄胃 10寿星 轸角亢氐 5大梁 胃昴毕 11大火 氐房心尾 6实沈 毕觜参井 12析木 尾箕斗,六、星的分野,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宿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国 齐 卫 鲁 魏 赵 宿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秦 周 楚,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州 扬州 宿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宿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州 雍州 三河 荆州,次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国 吴越 齐 卫 鲁 次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4、国 赵 晋 秦 周 次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国 楚 郑 宋 燕,第二节 历法,一、日、月、年 太阳一出一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实为地球自转一周),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实为月亮绕地球一周),太阳往返于黄道一周天为一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588天。按阴历大尽一月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十二个月为一年,则一年为354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16天,显然,十二个月不到一个地球公转周期。这是个矛盾,古人用置闰来解决这个矛盾,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闰两次,但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有的阴历年头是十三个月。,二、阳历、阴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

5、一年的历法是阳历。以朔望月为一月,平年十二月为一年,三年左右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天数与阳历一年的天数相等,这样的历法是阴历,实为阴阳历(以月象为依据表现为“阴”,同时置闰使历年的平均天数与阳历一年的天数相等,表现为“阳”,所以叫“阴阳历)。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历,一般称为阴历。纯阴历的年与地球运行的周期不合。纯阳历的月与月象不合。阴阳合历,则月与月象一致,年与地球运行的周期一致。,三、四季,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称四时) 一季三个月,相应地分为孟、仲、季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叫做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四、二十四节气,月份

6、节气 中气 十二次 二月 惊蛰 春分 降娄 三月 清明 谷雨 大梁 四月 立夏 小满 实沈 五月 芒种 夏至 鹑首 六月 小暑 大暑 鹑火 七月 立秋 处暑 鹑尾 八月 白露 秋分 寿星 九月 寒露 霜降 大火 十月 立冬 小雪 析木 十一月 大雪 冬至 星纪 十二月 小寒 大寒 玄枵 正月 立春 雨水 娶訾,五、月相,阴历按月相分月,往往用月相来记一月中的时间。 朔 每月初一。“朔”是个会意字,是“迎月”的意思,“屰”即“逆”,“迎”的意思。 望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即满月。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与太阳中间,月亮与太阳一升一落,遥遥相望,故称“望”。在地球上看月亮为满月。 既望 望日的

7、后一天。已经过了“望”,故称“既望”。 魄 月十六日以后所生的阴影。魄,通霸,表示月亮开始变黑。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哉生魄:月刚刚产生阴影,指十六日,哉,初。既生魄:在十六日后,月已经产生较多的阴影。 晦 每月最后一天。 上弦 每月初七八,月上缺如弓弦向上。 下弦 每月二十三四,月下缺如弓弦向下。,六、纪日纪时法,【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六、纪日纪时法,(2)干支纪日法。 如殽之

8、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

9、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纪时法】,【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天色纪时 地支纪时 现代纪时 夜半 子 23-1点 鸡鸣 丑 1-3点 平旦 寅 3-5点 日出 卯 5-7点 食时 辰 7-9点 隅中 巳 9-11点 日中 午 11-13点 日昳 未 13-15点 晡时 申 15-17点 日入 酉 1

10、7-19点 黄昏 戌 19-21点 人定 亥 21-23点,七、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夏历是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依次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

11、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八、记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有王公在位纪年法、王公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等。 1、王公在位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岁星纪年法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岁星(即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例如,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把这

12、一年叫做“岁在玄枵”,下一年就是“岁在娵訾”,十二年周而复始。 3、太岁纪年法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东向西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由东向西运行,每年经过一辰,据以纪年,如“太岁在子”、“太岁在丑”,十二年周而复始。,4、干支纪年法 自东汉元和二年(85年)实行,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至今没有中断。历史学家上推至公元前841年,知道这一年是庚申年,中国历史年表排出从公元前841年至公元1949年逐年的干支。公元85年以前的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

13、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九、古代历法不一致,古代历法不一致,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如春秋成公八年说“二月无冰”,这用的是周历,相当于夏历十二月。孟子梁惠王上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春秋战国的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等。,十、节日,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这许多节日,是许多年代

14、积累下来的,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加以叙述。,元旦 正月初一日。 人日 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 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 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亦称“灯节”。 社日 家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的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在秋分前后)为秋社。 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六日,禁火三日。 清明 清明节。 花朝 二月十二日,又称“百花生日”。,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在这一天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浴佛节 四月初八日,传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 五月初五日,又叫端阳,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三伏”。据说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言伏日,大都指的是初伏。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