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11355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识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 陈 军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学基础 三、意识障碍的分类 四、昏迷的病因分类 五、昏迷的发病机理 六、昏迷程度的判定方法 七、诊断 八、鉴别诊断 九、预后 十、急诊处理原则 一、定义 1、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状 态,可通过言语及行动来表达。 2、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 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 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严 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 意识清晰的人应当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功能,即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力。在定向力完整的前提

2、下,人们才能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的过程。 一是对自身的认知功能,也就是自知力,包括对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业等项目的确认。 二、病理生理学基础 意识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意识的 “ 内容 ” 和 “ 开 关 ” 系统 。 意识内容与行为有赖于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完 整 。 觉醒状态有赖于所谓 “ 开关 ” 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上 行激活系统的完整 。 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或两侧大脑皮质广 泛性损害时 , 使觉醒状态减弱 , 意识内容减少或改变 , 即可造成意识障碍 。 几乎所有的神经活动都是以反射弧的方式来 完成的, 意识也可以这样看。 动物实验和临床

3、观 察表明: 感受器 、 传出神经 和 效应器 的损害不会 引起意识障碍,而 传入神经 和 中枢整合机构 才是 引起意识障碍的主要部位。 (一)感受器 人体的感受器包括一般感受器和特殊感受器两大类 。 一般感受器包括感受触觉 、 痛觉 、 温度觉 、 空间位置觉等深浅感觉的神经末梢 , 在全身皮肤 、 粘膜上普遍存在; 特殊感受器包括视觉感受器 ( 眼 ) 、 听觉感受器 ( 内耳 ) 、 味觉感受器 ( 舌 ) 等 , 主要位于头面部 , 功能分化十分专业化 。 动物实验证实 , 如果把动物的全部感受器去 除 , 则动物不会自理生活 , 僵卧似昏迷 , 但喂水 仍可进行 。 微电极的脑电图示

4、睡眠图 , 但中间杂 以快活动 , 有时还可出现 或 节律 , 说明虽对 外界刺激的感受功能已丧失 , 但中枢活动仍正常 , 处于觉醒状态 。 (二)传入神经 也即意识的 “ 开关 ” 系统 , 包括特异性上行性投射系统 和非特异性上行性 网状激动系统 。 所谓特异性上行性投射系统就是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的总称 。 如上所述 , 即使全部感觉传入通路都损坏 , 中枢仍处于觉醒状态 , 对意识的影响不大 。 传入神经主要是指上升性网状激动系统,至少包括三条通路: 第一条构成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抑制性反应 第二条源自下丘脑,通过边缘系统到前脑 第三条来自中缝核和蓝斑,至大脑和丘脑的背正中核群 上升性网状

5、激动系统的核团位于 延髓 、 桥脑 和 中脑 被盖部的灰质内 。如果在桥脑上 1/3处和下丘脑背侧之间损坏这个系统,动物就会陷入昏迷。现在已经肯定,维持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位于 间脑后方和中脑的结合部。 颅内 、 外各种病变只要累及非特异性上行性网状激动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 , 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 存在着非特异性上行性网状激动系统和上行性网状抑制系统 , 有利于维持大脑皮层适度的兴奋状态 , 不至于过度兴奋或抑制 。 (三)中枢整合机构 指双侧大脑皮层 , 这是 意识 “ 内容 ” 的所在部位 , 即各种高级神经活动 。 50年代曾认为:大脑皮层是意识的中枢 , 如果双侧大脑皮层受到损

6、害 , 就会发生意识障碍 。 60年代有人做过动物实验 , 把黑猩猩的双侧大脑皮层切除 , 结果发现黑猩猩的 “ 学习 ” 机能丧失 , 意识水平低下 , 但仍然处于觉醒状态 。 临床观察也不断证明 , 广泛性 、 弥漫性的双侧大脑半球损害时 , 病人的条件反射无法建立 ,但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仍保持完好 , 只有急性的双侧大脑半球损害或半球损害 影响脑干 时 , 才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 现在有理由认为:双侧大脑皮层只是和条件反射 、 学习机能有关 , 而不是维持觉醒状态的首要条件 。 (四)传出神经 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 , 也就是大脑皮层 的传出纤维 锥体束 。 锥体束在脑干内比较密集 ,

7、 形成中脑脚 、 桥脑 腹侧的锥体束以及延髓的锥体交叉 。 如果在中脑脚或桥脑腹侧损害双侧锥体束 , 病人便陷入不吃 、 不喝 、 不会说话 、 面肌不能活动 、 不会伸舌和四肢瘫痪状态 , 有些病人只保留睁闭眼动作 , 不仔细观察极象昏迷 , 但实际上病人意识完全清醒 , 和外界环境的交往可以靠睁闭眼来实现 。 这种特殊形式的意识状态称为闭锁综合征 ( Locked-insyndrome) , 以脑干出血 、 梗塞或肿瘤为其主要原因 。 (五)效应器 指肌肉和骨骼 。 在临床工作中 , 严重的肌病 、 肌炎 、 肌萎缩或 广泛的骨骼疾病 , 都不会导致意识障碍 。 总之 , 从反射弧的五个部

8、分来分析 , 影响意识 最重要 的结构是上行性脑干网状结构 , 只要上行性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损害 , 病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意识障碍 , 不能维持觉醒状态 。 其次 是中枢整合机构 , 广泛的 、 弥漫的大脑皮层损害会引起意识水平低下 , 条件反射难以建立。 感受器 、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损害并不能导致意识障碍 。 三、意识障碍的分类 (一)以觉醒障碍为主的分类 主要在脑干 (二)以意识内容障碍为主的分类 主要在大脑皮层 (三)意识模糊 脑干和大脑皮层都受影响 (一)以觉醒障碍为主的分类 1嗜睡 2昏睡 3昏迷 浅昏迷 中度昏迷 深昏迷 过深昏迷(脑死亡) 1、 嗜睡 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 , 患

9、者表现为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 , 可被轻度刺激唤醒 , 并能正确回答提问或作出各种反应 , 但当刺激停止后又很快入睡 。 2、 昏睡 昏睡指觉醒水平较意识模糊更为严重的意识障碍状态 , 仅对强烈的或重复的刺激可能有短暂的觉醒 , 对语言无反应或反应不正确 , 一旦停止刺激又很快陷入昏睡 。 3、 昏迷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 , 患者觉醒状态 、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 。 昏迷患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不能认识 ,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很差或根本无反应 , 无睁眼运动 、 自发性语言运动 , 罕见自发性肢体运动 , 生理反射正常 、 减弱或消失 , 生命体征稳定或不稳定 。 根据其程度将昏迷分为浅昏迷

10、、 中度昏迷及深昏迷 。 ( 1) 浅昏迷:患者表现意识丧失 , 对高声无反应 , 对第二信号系统完全失去反应 , 但对强烈的痛刺激或有简单反应 , 如压眶上缘可出现表情痛苦及躲避反应 , 但角膜反射 、 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尚存在 , 生命体征一般尚平稳 。 ( 2) 中度昏迷:较浅昏迷重 , 患者表现对疼痛刺 激无反应 , 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 , 虽然角膜反射 、 瞳孔对光反射 、 咳嗽反射 、 吞咽反射等尚存在 , 但明 显减弱 , 腱反射亢进 , 病理反射阳性 , 呼吸循环功能 一般尚可 。 ( 3) 深昏迷:患者眼球固定 , 瞳孔散大 , 角膜反射 、 瞳孔对光反射 、 咳嗽

11、反射 、 吞咽反射等消失 , 四肢瘫痪 , 腱反射消失 , 生命体征不稳定 , 患者处于濒死状态 。 ( 4) 过深昏迷 ( 脑死亡 ) :近年来 , 一些学者将脑死亡纳入昏迷范畴 , 脑死亡是一种不可逆的脑损害, 表现为全脑功能丧失 , 神经系统已不能再维持机体环境的稳定性 。 脑死亡 国内诊断标准 ( 草案 ) : 深度昏迷 , 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自主呼吸停止; 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分消失; 阿托品试验阴性; EEG呈等电位; 其它: TCD示颅内血流停滞 (二)以意识内容障碍为主的分类 1.谵妄状态 2.持续性植物状态 1.谵妄状态 其状态又称急性精神错乱状态,最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脑损害或

12、脑的中毒性脑病、脑炎、脑膜炎,偶见于右侧半球顶枕区较大面积的脑梗死。 患者表现觉醒水平差,定向力障碍、注意力焕散,以及知觉、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发生严重紊乱,多数患者伴有激惹、焦虑、恐怖、视幻觉和判断妄想等,可呈间歇性嗜睡或彻夜不眠等,也可有发热、颤抖及酒精和药物性谵忘,易伴发抽搐发作。 2.持续性植物状态 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 患者表现为双眼睁开, 眼睑闭合自如 , 眼球无目的的运动 , 貌似清醒 , 但其知觉 、 思维 、 情感 、 记忆 、 意志及语言活动均完全丧失 , 对自身和外界环境不能理解 , 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 不能说话 , 不能执行各种动作指令 , 肢体无自主运动 , 这种

13、意识障碍是单纯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极度抑制 , 而皮质下觉醒状态依然存在的分离状态 。 (三)意识模糊 也叫意识混浊,是一种较轻的意识障碍,主要包括觉醒与认识两方面的障碍。常见于老年性缺血性卒中,肝肾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性脑病,在系统感染及发热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精神创伤刚进行过手术的高龄患者,某些药物用量过大及一些营养缺乏的患者。 患者表现为淡漠和嗜睡,对时间定向障碍最明 显,其次是地点定向,但对自己辨认则无困难。 此外,尚可有注意力缺陷,知觉及思维错乱, 有时出现烦燥不安,幻觉,精神错乱等,可见 生理性震颤加剧,出现扑翼样震颤和运动性放 松困难等运动异常。 (四)按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意识范围的

14、大小、思维内容和脑干反射把意识障碍分 1.轻度意识障碍 2.中度意识障碍 3.重度意识障碍 混浊状态 意识模糊 嗜睡状态 朦胧状态 谵妄状态 昏睡状态 昏迷状态 深昏迷状态 持续性植物状态 几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醒状昏迷 、 睁眼昏迷 去皮质状态(去皮质综合征) 见于皮层广泛损害性病变,但皮层下及脑干功能保存。 能睁眼或出现无目的眼球活动; 对言语及外界刺激缺乏有意识的反应或有目的肢体活动; 脑干反射存在 , 大小便失禁 , 喂食可有无意识吞咽 , 病理征阳性; 有睡眠觉醒周期; 缺乏情感反应; 肌张力高 , 上肢屈曲 , 下肢伸性强直状态 。 无动性缄默 脑干上部或丘脑的网状激动系统、前额叶边缘系统损害 大脑半球及其传出系统正常。 睁眼凝视,外界刺激下可出现自发性眼球跟随运动; 没有或几乎没有自发的言语或活动能力; 随着指令偶可发出低声单音节,貌似应答; 四肢不动,对疼痛刺激出现少许逃避反应; 肌肉松弛,无痉孪或强直发生; 睡眠觉醒周期保存; EEG呈广泛慢波。 无锥体束征 植物状态 大脑严重受损,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保存自主呼吸和血压; 存在睡眠觉醒周期; 不能理解或表达语言; 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 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随活动; 丘脑下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