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026531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错误诗歌读后感_诗歌错误读后感 篇一:给孩子的诗读后感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一) 四(4)班 虎煜涵 给孩子的诗这本书里的诗写的非常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几首诗有: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愿意是急流、如果记住就是忘却、致橡树。 读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后,我懂得了:任性的孩子,才拥有真正的童年。从小事无巨细循规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大人社会剥夺了,当他从小失去了童年,长大就会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为童年的游戏规则和大人的社会不一样。一个任性的孩子,用童心来看世界,认为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每一个时刻,都像色彩蜡笔那样美丽','永远不会流

2、泪的眼睛','快乐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而大人们认为这些和那幼稚可笑,这一切都是梦话愚行。所以,'我没有领到彩笔',只剩下'收支和创痛'纯真的美梦就这样一个个自生自灭。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个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候,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 读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懂得了,在面对挫折,在寂寥的日子当中,我们应当振奋向前,相信希望就在前面,相信这一切

3、很快就过去,而一旦过去便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确实应当在悲伤的日子里学会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一定会来临。 读了这些诗,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感悟。正如有句话所言: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二) 四五班 苏润 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 遇上诗歌,就像遇上亲人、好友、心中的情人,这些几乎就是诗歌原初的动力。当青春遇上诗歌,往往会在某个转瞬之间撞击火花,点石成金,热血沸腾,内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来。 大家要珍惜时间,抓紧保护好你现在拥有的事物,要不然的话你的东西就会

4、被别人抢走或占有。 对于命运中的幸福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这就是我假期里阅读的由北岛选编,书名是给孩子的诗,略有感受和心得,诗句很优美,很享受读这本书的过程,书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五班:苏润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三) 郭洋 我在寒假里看了给孩子的诗后便爱上了三首诗分别是:当一切入睡、当你老了、乡愁。 第一首诗是法国雨果所写,这首诗感情激荡、气势磅礴。这首诗大意是:挣脱尘世烦恼与痛苦,获取灵魂的释放与自由,这对艺人来说是最理想、最高的境界。 第二首诗是爱尔兰叶芝写的,这首诗描写出叶芝的不幸与对茅德。冈的爱。在这首诗里诗人把他的不幸化成缱绻的诗,以柔美曲

5、折的方式,创造一个凄美的艺术,实现了对人生及生命的超越,全诗体现了饱满的张力美。 第二首诗是中国余光中所写,这首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且,这首诗分四节,这四节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提取几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单纯的意象分别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这些意象便给了全诗一种低回怅惘的气氛。 没想到几句简单的诗歌,竟蕴含着很大的道理,我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诗歌,成为一代诗人。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四) 高博良 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

6、幸福,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这首诗的名字叫根,作者牛汉。它赞扬了根的无私奉献精神。 根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根的一生一世是一直向下生长,在土壤里扎根,吸收丰富的营养,为果实,花,树叶提供营养,而自己却看不到阳光,小鸟可是它从不委屈,它让花开的非常漂亮,让人们赞美它,让果实又大又甜。 我由根的品质想到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不怕寒冷的边疆,一直勇敢的守卫祖国。我们学生应该也向根学习,无私奉献,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 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做一个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理想,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郑师附小四,五班高博良篇二:为一个朋友的诗集写的读后感 为一个朋友的诗集写的读

7、后感 作为诗人的乔辉 文/广子 我是一条秋天的根 深植土地 秋天的风吹不到我 蟋蟀们也不和我交谈 秋天里 我落寞 朴素 像泥巴本身一样 怀抱落叶 做着发芽的梦 乔辉秋天的根 这是诗人乔辉早年写下的一首短诗,为一个朋友的诗集写的读后感。出于对他的了解,我甚至愿意把这首短的不能再短的诗歌视为诗人的一个写照。 像这些感伤而朴素的文字一样,很长一段时间里,乔辉消失在他曾经迷恋的诗歌后面,以至于我们只能错误的看到一个在俗世里获得成功和尊敬的乔辉。 2010年7月8日,坐在北京南三环一个酷热的下午里,我在想,我该谈论哪一个乔辉呢?作为多年的朋友,我对生活中的这个乔辉了如指掌,而对那个在大学里担任诗社社长、

8、主编和写诗的乔辉却所知甚少。 好在有这些诗歌为证! “过去不仅仅具有过去性,同时也具有现在性”。按照艾略特的逻辑,诗歌也许是通向过去或时间的最直接有效的证据。我看到,尽管乔辉隐去了这些诗歌写作的时间背景,但通过文字的蛛丝马迹,我们依旧不难找到那个作为诗人的乔辉,不难去揣测诗人内心的隐秘世界和脉络。 我唱着自己的诗歌走进墓园 我泼洒骨殖 又用鲜血擦亮我空白的诗卷 满纸怒放的枫叶 满纸的秋天 1994:秋天印象 在乔辉的诗歌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诗人清晰可辨的诗写轨迹。尽管乔辉没能破例的绕开那种感伤、悲怀、浪漫的青春期写作共性,但如果我们能够返回、置身到那个时代的书写语境中,站在一种过去式的考

9、量立场上,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发现诗人的言说特质:一种降低了音调的咏唱。 欧阳江河曾经有一个十分精辟而有趣的观点,大意是区别诗人的不同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不写什么。如果以此来反证的话,我们所看到的乔辉也不是一个泛写的诗人,尽管稍嫌主流化、诗性化的意象入诗,多少会消解、遮蔽诗写者的个我气质,但乔辉凭借他的才智避免了这种尴尬,于众我之中分辨、抽离出个我的体验。 这么多年了 我总算没有丢失自己 终于在远天的尽头 找到了自己 心帆的归宿 找到了词 找到了最高的雪 和家 又一歌 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诗人的世界是由词语构成的,读后感为一个朋友的诗集写的读后感。萨特的理想在词语里,博尔赫斯的现实在词语里

10、;奥登直言诗人就是语言赖以生存的人,而斯蒂文森索性指认自己就是词语造成的人?对于诗人乔辉来说,词语同样也是他“灵魂栖居”的家,是那“最高的雪”。在诗人的生态系统里,词就是物质,是最高形式的在。词在,我就在。 那纵有流水般宁静的想象 也难以澄清的声音 是夜 在乔辉的所有诗歌里,这首是夜是最难理解的。即使联系到上下文,也很难说清诗人笔下的“声音”到底指向何种寓意。仅从被诗人冠以“时间陷阱”这样一个宽度的主题下,是找不到准确依据的。什么是“难以澄清的声音”?我暗自推测,这是乔辉晚些时候的作品。但不管那是什么样的声音,一定是诗人经历过的“声音”,一种让诗人过于纠结的、复杂的声音。 相对乔辉那些分行的短

11、制,我更关注诗人晚期写下的散文诗。在诗人思辨式的、独白式的、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涵括了祖国、大地、理想、游历、怀物等关于过往人生的感怀与嗟叹。或浅吟低唱,或壮怀激烈,在对诗人乔辉跌宕起伏的阅读中,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冲突与矛盾,有时是安静的,有时是嘈杂的。我不敢断言我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我分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争辩与自我对话。这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情感独白,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痛苦,一个关于普世价值与心灵追索的真实版的哈姆雷特,这个哈姆雷特也可以叫乔辉,或者广子。 今天,重读诗人乔辉,我发现它们大多都是旧作。这是一个令我感到非常遗憾的发现。也许是这些年过于追求俗世的成就,乔辉离他热爱的诗歌太远了,我不

12、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哦,也许就是此刻,当这本呐喊的诗集来到你的手上,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作为诗人的乔辉。 2010.7.8初稿 2010.12.28修改篇三:读舒婷诗集读后感 读舒婷诗集有感 很喜欢舒婷的诗集,因为她在诗歌里表达的那种对生活对 爱的细腻感受,浪漫温馨又不乏对生活,爱情的深刻理解。 最近我拜读了她的诗集,其中的致橡树让我印象最深, 她对传统女性的爱情观进行反思和批评,提出一种新时代女 性的爱情观,我觉得对我们90后的这一代,很有指导价值。 感觉在父母的那个年代,男尊女悲的观念还是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我的家乡里。那个年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事业,她 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丈夫生活,什么事都

13、要听命于丈夫,家庭, 丈夫,孩子就是她们的一切,她们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做出很 大的牺牲,就如诗歌所说的,如同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 单调的歌曲。甚至,丈夫和孩子也成为一些虚荣女人炫耀自 己的本钱,她们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丈夫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觉得那个年代女性的爱情观一方面是很无私的,另一方面 又是卑微的,这都是因为她们没有一个独立的人格,自我的 意识在她们的身上似乎不太明显。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在爱情中女性 也越来越强势,而且也变得现实物质起来。很多女性都觉得 爱情太奢侈,只有房子和跑车才是现实的。社会上出现很多 的拜金女,自己的物质享受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再也不懂得 共同分担

14、寒潮,风雷,雷劈,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变 成独立的个体,女性不想为了男方放弃自己好的东西,而且 希望男方能带给她们物质上或事业上的帮助,也就是只要求 给予,而不愿意付出。不过或许也不能一味地批评现代人的爱情观,一方面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很大,女性希望男方提供给自己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女性也越来越独立起来,她们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有权利选择更好的丈夫。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让我想到一本书里面的两个女人,那就是路遥 人生里面的刘巧珍和黄亚萍。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的人,但是一个是代表农村的女性爱情观,一个是代表大城市的女性的爱情观。农村姑娘是一心一意的,百依百顺,在爱人面前甚至

15、是卑微的。现代女性是平等独立的,她们不会为对方牺牲很多,因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她们还有事业,朋友等等。我觉得这两种爱情观都和我在诗中提出的“平等自由,人格,思想独立,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爱情观有所偏离。 首先,在六七十年代,女性还没有办法和男性地位平等, 女性经济不能独立,人格和思想更无法独立。在双方中,情感上的依赖是必须的,但我不认为在思想上,人格上也要依赖,尤其在经济上是不能完全依赖对方的。你说那个年代的女性没法和男人平起平坐是因为她们没有经济收入,这个说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钱却不是改变女性地位的有力手段,教育和知识才是改变女性地位最强有力的武器。知识对女性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能让我们争取到平等地位,这种平等体现在事业和爱情上,这种平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与人生。 在你们我们一代女性中,确实是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 自己的主见,但却不懂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她们的眼中参杂了太多物质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吧。有人说说现实物质的爱情是现代女性独立的必然产物,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