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8982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4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四导学案(22套含答案)(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秦始皇 1唐太宗 4康熙帝 7孔子 9柏拉图 11亚里士多德 13克伦威尔 15华盛顿 17拿破仑 20孙中山 23甘 地 26凯末尔 28马克思 30恩格斯 32列 宁 34毛泽东 36邓小平 39李时珍 41詹天佑 43李四光 46牛 顿 48爱因斯坦 50参考答案 531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客观条件: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 民族基础: 主观条件: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10 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1)先灭弱韩:前 230 年2)离间灭赵:

2、前 228 年3)水灌灭魏:前 225 年 4)王翦灭楚:前 223 年5)北灭燕国:前 222 年6)完胜灭齐:前 221 年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措 施 影 响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地方: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军事 奠定基本疆域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简要

3、介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2)三公九卿制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

4、负责监察百官“贤”“能”由皇帝任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3)地方: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的局面。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18)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 多万民工)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 多万人/年)4、刑法严酷:5、赋税沉重: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古代政

5、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 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 也。3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 赍盗粮者也”。王(

6、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 60 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 20 万灭楚,始 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 继续要求出兵 60 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 为听将军计耳”。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 人才乌氏傈、巴寡 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 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

7、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4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 起兵,推翻隋朝。(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 、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 ” ,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 。(

8、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3)发动“ ” ,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二、 “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 ,出现 。2、原因(1)吸取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用人扬长避短,提拔 和 为左右仆射。(3)实行 政策,不夺农时,推行 ,轻徭薄赋,反复强调“ ”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 制,提高 地位。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

9、 的态度。(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 ”的策略。(2)加强管理:在厥设 ,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突厥 设 ,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 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 。(4)和亲:唐太宗派 入藏与 和亲。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 作为5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2)宽容的宗教政策: 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 到天

10、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 进程。五、晚年的反省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 ,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 。【合作探究】请你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当堂检测】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

11、,乐以刑 杀为威, 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陈登原国史旧闻(秦)富者田连阡陌,而 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租、口 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 (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 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 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 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材料四:是岁(贞观 4 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

12、华,贱夷狄,朕独 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 1986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7康熙帝一、少年康熙1、幼年继位:1661 年,清朝顺治帝的第 子 继位,年号康熙。2、面临形势:(1)郑成功(2)沙俄(3)蒙古各部(4)满汉矛盾(5)辅政大臣3、总揽大权:康熙帝 14 岁亲政。智擒鳌拜,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1) 、平西王 、平南王 、靖南王 占有南方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 起兵反清。(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