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98026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在华夏文明灿烂的诗河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源头诗经,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在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

2、的影响深远而重大。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上有著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汉书艺文志中也有采诗之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由此可见,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

3、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而怨刺诗无论赞颂还是刺怨,都建筑在宗法伦理原则的基石之上。中国很早便有“诗言志”的传统,在诗中加入个人政治情感而间接影响政治的苗头便由此出现,后世一些政治讽咏诗多少都有其影响的痕迹在里面。从两汉乐府诗歌,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到司马迁的史记,到唐初陈子

4、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再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无一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诗经面对现实,在一些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类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的情诗,如周南关雎中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以一种大胆浪漫的形式表现出来,贴近现实,抒发心中的喜爱之情;又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中对将出嫁女子的祝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汝坟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和丈夫归家后的欣喜,寥寥几句便将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心理刻画的栩栩如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5、。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说的就是纯正,因为纯正,才铸就了诗经爱情题材的核心:自由和专一。而这散发着自由和专一的爱情信仰,在几千年后的历史中依然经久不衰,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诗经中的自由之爱远远胜过现代人的情爱。一方面,从社会环境来看,先秦时代,男女在恋爱、婚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特别是下层社会,男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程度就更大一些。在一定的季节和场合,少男少女可以公开聚集、自寻佳偶。另一方面,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爱,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功利,爱就是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6、。那时的人不会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等等。虽然他们懂得要遵循礼教大防,但为了得到真爱,他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的拒绝无理的要求,反抗强制的安排,去和自己的爱人私会见面,甚至会结伴私奔,去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幸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早已成为少男少女第一次对爱情的懵懂体会。“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人的典型心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了古人对于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追求。而“淡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它”则生动地展现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则是一位女性对逼她从婚的贵人的斩

7、钉截铁的答复。古时的社会生活在诗经里缓缓展开如一副活色生香的画卷,自由奔放开明的风俗气息扑面而来,这种从细微处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的写法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的追求自由,奔放热情的诗句更是得到广泛摘取和流传,在后世文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诗中的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指天发誓,要与情人终身相守的决心。用五种反常的自然现象作假设,表明自己爱一个人至死不渝的决心,爱之深厚浓烈,让人为之震撼,这与诗经中的爱情观和描写手法是不谋而合的。三国时期曹操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借鉴诗经四言形式和比兴用法,化句为

8、用,如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曹操的四言在汉末诗坛上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因为其内容上的深刻新警,还因为其体现了诗经直面现实的创作精神的体现。如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到了唐朝,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更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诗被称为“诗史”的大诗人杜甫便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历史真实写照,“三吏”、“三别”深刻表现了下层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而田园诗歌、边塞诗、讽刺诗等也无一不受诗经现实主义创

9、作手法的影响。到了现在社会,诗经的影响力依然在文学创作方面发挥着作用。金庸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大家,他自幼饱读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创作也饱受其影响。在金庸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他对古典诗词的大量运用。举个例子,相信大家对金庸的经典爱情之作神雕侠侣一定都不陌生。小说里有一个穿青衫、吹碧箫、温婉恬淡的女子叫程英,她曾救过杨过,并在一茅屋里帮助杨过养伤,那个时候,程英曾在月夜吹曲:“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段话便出自诗经中的卫风淇奥。总而言之,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泛的,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统治者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礼仪、

10、习俗等。既有对农业生活的关心,对宗族国家的热爱,有征人的忧伤,也有弃妇的哀怨,有男女相知的欢乐喜悦,也有失恋相思的辗转徘徊。这些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这些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参考文献:【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 李天道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商务印刷馆【3】 傅斯年诗经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考解山西古籍出版社【5】 曹丽敏 王艳玲 杜振庭品味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2)【6】 章可敦 诗经中国古典现实主义之滥觞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