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加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晓宏,一、人文与社会课程是什么?,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内容为基本课程内容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通过黑龙江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属于人文社会类课程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对黑龙江地域内人文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加强人文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以加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重视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学生心理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和选择,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等问题的探究,参与研究和解决身边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活动,深化对个人、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三、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1、作为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的纽带,成为促进知识理论应用建构的平台 2、作为促进学生提高综合搜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
3、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成为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 4、作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四、课程结构,三个学段,螺旋上升 一个中心,贯穿始终 两条线索,相辅相承第一学段 (1-2年级),第二学段 (3-6年级),第三学段 (7-9年级),,,,我 与 黑 龙 江,主轴,,五、教材编写的依据,1.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材编写之初编者曾经在哈尔滨的中小学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虽然身处黑龙江省,但对黑龙江还缺乏整体的、全貌的认识,对自己居住的城市与黑龙江之间的关系,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民族史话、物产名胜、政治经济乃至龙江人的精神文化等人文社会知识还缺少基本的了解作为黑龙江未来的主人,不了解龙江,就谈不上热爱龙江、更谈不上为未来贡献龙江今天做好积极的准备所以需要这样一门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2.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尤其对于以前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强烈的探究的愿望;从调查问卷看,学生非常渴望了解自己家乡的知识因此,编者力图将教材写成教师用来开展教学的“教本”,学生用来学习的“学本”,以及课外阅读的“读本”。
要通过教材的引领,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了解调查研究的必要步骤和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3.学生的认知规律,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择身边的可感知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基于以上这些了解和认识,教材呈现了人文的、经典的、体验的、活动的、探究的、生活的、真实的一些特点六、教材编写原则,1.注重突出学生生活的感悟教育 2.注重突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 3.注重突出学生亲近社会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学教材分析 一、总结构 初中《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材以黑龙江人为核心,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未来三个纬度搭建教材总体结构,组织课程资源二、初中三册任务分配,七年级:主题—居民与社会 八年级:主题—资源与利用 九年级:主题—开拓与创新,七年级:主题—居民与社会,第一册《居民与社会》,围绕人与人这一中心问题,从生活、人口、民族、社会组织四个角度,通过对黑龙江社会中相应问题的学习,掌握对此类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进而学习和体会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形成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学习,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提高相应的思维能力。
达到初步了解家乡的目的,增强对家乡的情感八年级:主题—资源与利用,第二册《资源与利用》,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从土地、矿产、森林、水源四个角度,通过对黑龙江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奋斗历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凝聚的精神财富的学习,掌握对此类与自然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进一步学习和体会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深入进行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相应思维能力在第一册形成的初步了解家乡、增强对家乡情感的基础上,更为关心家乡的发展,初步形成志愿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九年级:主题—开拓与创新,第三册《开拓与创新》,围绕人与未来这一中心问题,通过对我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深入进行社会问题认识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深入进行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在第二册形成的关心家乡发展、志愿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为家乡添光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为发展龙江、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意志和愿望三、三册目标程度分配,三册目标在地方内容设计上采取各自独立的方式,在情感和态度方面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在过程方法特别是思维品质方面采取螺旋上升和略有分工的方式。
第一册在资源利用上以认识资源项目和利用单一资源为主学生活动以小范围熟悉的环境的简单活动为主第二册在资源利用上以认识具体资源特征并展开具体运用为主,学生活动以较大范围和较为复杂活动为主,并适当涉猎不熟悉领域第三册在资源利用上以综合运用资源为主,学生活动主要以陌生领域为主,以自己简单活动为主四、教材的版式结构,1、教材总体结构 每册书包括前言、单元、方法指导三部分单元包括单元页面、课文、单元活动、信息库、单元学习日志五部分2、各部分功能特点,前言:阐明教育宗旨,概括学习内容,提示学习意义 单元:承载课程目标,引导学习历程,落实教育任务 方法指导:解释相关方法概念,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方法指导各部分功能特点,单元页面 :展示单元整体面貌,提示学习目标,引发学习兴趣 课文 :以具体情境为支撑,以研究历程为路径,以各地可用资源和以资源为依托的活动为网络,展现教育目标,引领学生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每一个主题为一课,每课篇幅在4页左右,包括文字、图、正文和其他内容各部分功能特点,单元活动:综合单元学习任务,与教材正文相互配合,围绕正文相关内容提供资源支持,为不同特质学生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展开不同程度的学习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持。
为不同特质的教师和不同地域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更大限度地摆脱教材的限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各部分功能特点,信息库:以正文为文,与教材正文相互配合,围绕正文相关内容提供资源支持,为不同性质学生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展开不同程度的学习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持,为不同性质的教师和不同地域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更大限度的摆脱教材的限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学习日志: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学会学习教材正文:从情境展开,以认识终结,突出自学和探究正文的基本结构: 主题—情境 —问题—活动—认识,各部分要求,,,,,,,,,各部分的作用,主题:在通过教材正文叙述课程主体内容、提供基本学习资源、引领基本学习历程的基础上,设置如下内容,实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 情境:课文一般以一个具体的情境为线索展开,作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基本路径,作用是引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提供展开思考的问题源和深入思考的背景支持各部分的作用,问题:课文中围绕情境设置问题栏目问题的类型不同,包括思考性问题、操作性问题、知识性问题、人文性问题、课上问题、课下问题、单一问题、综合问题等。
问题设置在教材不同部位,置于一定的情境下,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问题具有思考的空间,以疑问句形式出现,具有开放性其中有的部分还提供了作答的表格等 问题的解决依赖本课所学知识,其中的部分内容需要依赖信息附录或周围资源目的是突出教材重点,深化教材内容,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思考,提示思考方向,促进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锻炼、运用与展现各部分的作用,活动:基本功能是将学习任务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进一步展示课程主题的丰富内涵,引发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有深入探索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线索和研究课题或方向 认识:认识是教材设置的隐性目标,形成的认识有三类:一是富有人生意义的认识二是综合性认识三是贴近生活的认识《人文与社会》教材体现了三级课程体制下地方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国家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学生通过学习更加热爱家乡,形成为发展龙江、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意志和愿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