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整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9177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词解释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词解释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词解释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词解释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整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考古学家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21年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石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又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首次将考古地层学引入我国。1925年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将甘肃史前文化分为六期(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其中将前三期归入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时代。尽管这一分期被以后考古工作证实并不准确,但却开中国史前考古分期研究之先河。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都是有开创之功的。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是从安特生开始的。安特生在中华远古文化一文中,将仰

2、韶文化彩陶和中亚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类型彩陶纹饰非常相近,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李济: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省。 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他论著中

3、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从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同年秋,先后主持和参加发掘了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1931年,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发掘。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进行,并依据遗物的特征,将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地层上确定了

4、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曾主持发掘了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第一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址。还主次参与了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1935年参加了安阳殷墟的发掘。1945年通过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从而纠正了原来安特生关于甘肃远古文化分期“六期说”的错误判断。夏鼐先生把考古学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形成

5、期、成熟期、发展期和继续发展期等几个阶段,基本概括出了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二、旧石器考古下川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一种以细石器和石叶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条山的下川盆地一带。1973年后多次进行发掘,获得数以千计的石制品。下川石器中一小部分用砂岩、石英岩打制,尺寸较大。主要是以燧石为原料、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生产的细石核、细石叶、石叶及用石叶加工的工具。细石核包括锥状、半锥状、柱状和楔状的。石叶工具,有边刮器、光状器、钻具、箭头、雕刻器、锯齿刃器和琢背小刀等。因用压制法加工,石器形状规整,制作精美,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据测定,下川文化的年代

6、大约距今2.4万1.6万年。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等。汉源富林遗址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富林文化。发现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遗址位于大渡河和流沙河汇合的第二阶地上。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的石制品大多为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此外还发现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废石片,由此可知该遗址为一处石器制造场。其石制品的特点是细小。富林文化与中国被放弃去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遗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等地的石器有相似处,富林文化可溯源于北京人文化。北京猿人及其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

7、20万年。北京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头盖骨低平,眉脊粗壮,面部较短,没有下颏(ke),牙齿比猿类弱小,头部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又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质。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骨。还发现成堆的灰烬,说明他们已经能很好的管理火。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石器和用火遗迹的的发现,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三、新时期考古马家窑文化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

8、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洗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的晚期地方性分支。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根据发掘的人类化石,可以推断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时戎,羌族系的祖先。生活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栗和黍。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木作、纺织和陶器等。房屋遗迹平面呈方形、圆形和分间三类。当时流行公共墓地,盛行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存在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别,从而体现出的贫富分化情况,

9、充分反映了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的过程。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位于中国北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遗址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它是中国考古学者主持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遗址内发现有窖穴、灰坑等多处遗迹,并出土有大量陶片。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1963年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

10、富。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原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距今约43503950年。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文化发展而来,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生产工具以使其为主,骨、角、蚌器仅占少数,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冶铜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极少数的屈肢葬、俯身葬,无二次葬。仰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年

11、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的居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仰韶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畜饲养,兼营采集、渔猎,还进行多种手工业的生产活动。表现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以手制泥沙红陶为主,泥质陶上习见绘彩,有几何图案、植物和动画花纹,拍印粗、细绳纹。石器大量经过磨制,但打制石器仍占有相当比例。葬制有二次多人合葬、女性厚葬等,都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同一墓地内有分片的墓区;儿童瓮棺不入公共墓地。仰韶文化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

12、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

13、,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卡若文化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得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城东南的卡若村遗址的挖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100年。卡若文化早期房屋以半地穴式或地面营建的草拌泥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圆形,方形或者长方形。晚期房屋以半地穴式石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有镶嵌石叶的骨刀梗、骨针、骨锥、骨饰等。陶器多数夹砂,早起红陶较多,晚期黑陶较多。还发现有炭化栗和猪牛羊等家畜骨骼,以及多种兽骨、鸟骨。这是在西藏高原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对研究西藏地区的原始文化与相邻地区的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朱封大墓:中国黄河

14、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朐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已发掘3座大墓。均有棺椁葬具。三墓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三墓的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陶寺文化: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分布于晋南地区的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在该地区现已发现陶寺文化遗址90多处,其中有些遗址的规模很大,遗址面积达100- 300万平方米,其中襄汾县陶寺遗址的面积有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发现了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

15、的城址,发掘墓葬1300余墓,发现了大量反映时代信息的遗物和遗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陶寺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年代为距今4300-39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3900-3600年。陶寺文化早期年代早于夏代,晚期年代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丁公陶文: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陶文,经考古

16、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内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诸如从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广。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