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0891565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用 6、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

2、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和一个“”。 3. 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4. 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3、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

4、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3主体是哪些段落?主体以什么为线索?讲述了什么内容?(第210段)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理清脉络,列出时间发展的时间表。 4:30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15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7:45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0:00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0:40 查尔斯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4结尾讲述了

5、什么?(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156年5个月零四天”一段曾经耻辱的历史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讽刺 (反映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失败) 第二课时一、走近新闻: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了解特写手法: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侧重于“再现”新闻事件、人物、场景,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往往截取事件发展中的某个片段、画面、场景进行描画,给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特写镜头般感觉的写作手法。 举例: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请探讨找出其它特写。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4

6、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提示学生注意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2了解场景描写的特点:形象真实的“再现”,让人仿佛站在摄像机镜头前观看现场一般的感觉。 如: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请交流其它场景。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上7:45,“,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 月 1 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探讨本文场景描写的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

7、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二、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真实的再现性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场景描写(详见上一问题探讨,略) 2历史的厚重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的融合 3. 理解几组构成对比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港督府降旗仪式 含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港岛第二次降旗仪式 爱德华舰长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含义:历史今昔对比,有一中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更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含义:大英帝国从

8、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此外,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9、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三、总结。 用多媒体幻灯片系列回顾课文中的五大场景以及香港风光图片系列展览,还有祖国同胞同贺回归的场景等等,边放映边作旁白概述(以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作背景音乐衬托),让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在动人的音乐中一一再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化印象。 四、检测:见练习册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主体:五个场景 1、末任港督离府象 2、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 征3、威尔士亲王”

10、军营旁 意 4、中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义5、“不列颠尼亚”离港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学生用 6、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

11、,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3. 消息的特点: 4. 消息的结构: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3主体是哪些段落?主体以什么为线索?讲述了什么内容? 理清脉络,列出时间发展的时间表。 4结尾讲述了什么?第二课时一、走近新闻: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了解特写手法

12、: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侧重于“再现”新闻事件、人物、场景,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往往截取事件发展中的某个片段、画面、场景进行描画,给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特写镜头般感觉的写作手法。 举例: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请探讨找出其它特写。 2了解场景描写的特点:形象真实的“再现”,让人仿佛站在摄像机镜头前观看现场一般的感觉。 如: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请交流还有哪些场景。 探讨本文场景描写的象征意义。二、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真实的再现性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历史的厚重感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理解几组构成对比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港督府降旗仪式 港岛第二次降旗仪式 爱德华舰长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三、检测:见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