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饮食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8940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9.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古代的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古代的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古代的饮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古代的饮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的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饮食文化(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引言,民以食为天,吃饭之事从来就至关重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积淀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饮食文化。追根溯源,古人到底吃什么?他们怎么吃?古代餐具与烹饪方式遵循着怎样的演变规律?本老师讲在这一讲里引领你品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还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一个人出生时要吃,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是要吃,六十华诞时更要吃。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方式。饮食文化是指食物、饮料、饮食器具在生产

2、、制做和食用过程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俗习惯、食用风格、礼仪常规、和消费观念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鲜明标志。,主要内容: 概述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 关键词:,一、从茹毛饮血说起: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上古之时,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九谷”,“神农耕而作陶”。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厨氏”。以前,人类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食品,自神农氏发明原始农业,伏羲(牺)氏

3、发明畜牧业后,人们认识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把它再生产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神农氏、伏羲氏分别是中国植物食品和肉类食品的开创者。,“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礼记礼运篇,“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一)“民以食为天”, 唯食忘忧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食其传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记礼运,(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 “食者,国之宝也。”又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墨子,(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 1.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4、“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饮食有节,过犹不及,三、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人类早年就有一个像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以采集果实为食的阶段。这个时期是以素食为主的。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到来,气候变冷,要生存就要向杂食方向转变。用火的发明透露出人类文明曙光,它也使杂食得以巩固和发展。“粒食”只要能对五谷之类的草本植物的种子稍作粗加工就可以了,而“粉食”则有待于石磨和筛子的发明。能够吃到本地不出产的食物是交通和贸易发展的结果。中国人的饮食主要包括:,主食,黄帝内经对于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的食物原料作了很好的概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5、充。”谷物是人们的主食,其他皆可划入副食范畴。,副食,副食包括菜、果、肉及调料四项。先秦时期的人已经懂得栽种蔬菜和水果,脱离了采集阶段,园圃业已经产生。中国原产和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就食用的菜类和果类包括葵、韭、薤、葱、瓠、葑、笋、芹、苦菜、姜、桃、李、梨、杏、梅、木瓜、郁(山葡萄)、桔、柚、枣、栗、榛、瓜(甜瓜)等等。肉类则有牛、羊、猪、狗、鸡、鸭、鱼、鳖等。,副食,调料最初只有盐(咸)、梅(酸)二味,春秋时期五味之说已很盛行。“五味”有咸(用盐或酱)、酸(用梅或醯)、辛(用姜或葱、桂、花椒、蓼等)、苦(用酒或豆豉)、甜(用饴或蜜)。,点心和小吃,点心和小吃都是小食品。它们包括面广,种类繁多,为

6、平民百姓所喜爱。这类食品虽然是在饮食商业繁荣以后发展起来的,但它却始于先秦。周礼中提到“糗饵粉粢”,这是中原一带的点心和小吃。,外来食品,外来食品传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两汉,这个时期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促进了中西交流。传入的食物与调料有豌豆、芝麻、核桃、黄瓜、葡萄、大蒜、石榴、芫荽等。二是唐宋时期,这时传入的有高粱、菠菜、胡萝卜、西瓜、洋葱等,另外用甘蔗制糖法也从印度传入。三是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于南北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如玉米、番薯(即白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菜豆、西红柿、花菜、辣椒、甘蓝、菠萝等相继传入中国。,四、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一)“食不时不食” 先秦时人们

7、一般吃两顿饭,早餐是10时至11时,叫作“饔”;晚饭是下午3时至5时,叫作“飧”或“哺”。战国时期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实际上统治者那两餐与老百姓的两餐是天差地别的。汉代皇宫与上层社会里大多是吃三餐或四餐,平民百姓一般还是两餐,劳动紧张时,早上加上一顿早点,称之为“寒具”。,日常饮食: 朝食(饔yng ,专指早餐 ) 餔食(飧s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昼食(午饭) 宴请饮食: 钟鸣鼎食:餐饮器具带有政治化的特征,饮具成为一种政治的手段和工具。礼记礼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8、,(二)分餐制与合餐制:,(三)筷子的使用: 筷子古名“箸”,“箸者,助也”,也就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后流行到南方水乡,水乡驶船忌讳顶风船住,“箸”与“住”音同,便改作“快”,加上形旁就成了“筷”。,五、中国人对饮食的艺术追求,人们食有余裕时,在饮食生活中追求精神满足甚至胜过了物质上的需求。这时吃饭不仅要填饱肚子,而且讲求饮食的味道、形状、色彩和入口时所给食者的感觉;不仅对食物本身提出要求,而且还对餐具、进餐次序、进餐环境、进餐伙伴等等许多与吃饱肚子并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提出了要求,但这些大多属于追求精神满足的层次。,(一)五味调和,“五味调和”最早是指做羹,古代的“羹”比现在的“羹”要浓稠一些,

9、它是自古到隋唐期间最重要的菜肴。说文中把“羹”解释为“五味盉(后通作“和”)羹”。这意味着人们懂得使用五味调料后,首先把它使用在制作羹汤之中,后世称做羹为“调羹”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五味调和,善于调味的大厨 烹饪祖师彭祖; 宰相名厨伊尹; 调味专家易牙;,(一)五味调和,花样繁多的炒菜 作为一种烹饪法,“炒”加工的范围极广,蔬菜中的果类、叶类、块茎、块根、茎类都可以用“炒”的办法烹制,其他如山珍海味、家畜家禽、面筋豆腐,乃至粥饭糕饼无不可炒。炒菜营养丰富,不仅因为它是由多种原料配合而成,也由于它加工时间短,各种营养成分流失少。炒菜可荤可素,也可以荤素合炒,少量的肉与较多的蔬菜就可以炒出一个

10、菜,这是水煮、火烤、油炸、汽蒸等烹饪法做不到的。,(二)色、形、味、触相统一,中国菜肴烹制的理论核心是调味,但也兼及菜肴的“色”、“形”、“触”,一个成功的菜肴可以说是这四者的统一。,(三)食具,“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丽人行,西周的火锅,战国的烤炉,西汉的烤炉和煎炉,豪强大族家的厨房和陶灶模型,汉画像石酿酒图,汉代的宴饮与席间娱乐,粮食加工机械舂碓,斗茶图,宋代的茶具,1、炊具 鼎,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

11、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鬲(l):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镬: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横杠)抬举。,传世的大镬有高达三尺的。西汉以后,灶的使用日益广

12、泛,炊具逐渐变成无足的釜了。烧肉用镬,食用时还配套有鼎、刀、匕等。镬内的熟肉、鱼肉与羞鼎的美味肉羹调和后,用匕(长柄汤匙)取出放在俎“zu”(长方形木案,两端有足支撑)上用刀割着出吃。,甑(zng):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甗(y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称甑,用以盛粮,下体为鬲,用于煮水,即现代的蒸锅,鬶(gu)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这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独特的一

13、种,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域罕有发现,同鬲一样,鬶也是利用空袋足盛装流质食物而烹煮的,但它因有可以外泄的流和鋬而显得功能更齐全。,斝(ji)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进入夏商周时期的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作为炊具的陶斝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百年间,作为酒具的斝则盛行于商周两代。,2.食具 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

14、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簋,簠(f):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盘: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碗、盂、钵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

15、,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托钵僧“之谓。碗或写为盌,如同钵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盂,钵,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是用于炊事活动的。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盥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

16、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敦(du):青铜质盛食器,存在于商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敦呈圆球状,上下均有环形三足(或把手)两耳(或无耳),一分为二,盖反置后把手为足,与器身完全相同,同样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类谷物食品。,俎(z):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3.酒具 人类的饮食是由“饮”和“食”两部分组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