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088126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重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 A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两者有没有同一性,精神是否认识物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选择题)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组成唯物主义阵营。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 唯心主义有两

2、种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中国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中国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B客观唯心主义: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择题) (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4.意识的本质(选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人脑的重量、结构、功能说明人脑是高度严密的物质体系 (2)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还

3、是错误的,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和理性在两种形式,同一内容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 C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论述题或选择题)2011 答:(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要素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2)同一性是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一种趋势,包含两方面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4)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一种趋势 (5)两者是关系:A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暂时、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B相互联系:斗

4、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批判形而上学,不能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论述或选择)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 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使双方相互吸取讴里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C规定着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A推动事物量变发生涓长,为质变作准备 B促进事物质变,使旧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 (3)矛盾既对立有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简述内因和外因及其关系(论述或选择) 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

5、内部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部原因 (2)相互关系: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起决定作用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起加速和延缓作用 C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简述矛盾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辨证关系(论述或选择)2012 答:(1)相互区别: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互联系: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是个性的共同本质,共性统率个性,特殊性不能脱离普遍性而存在(3)相互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可以转

6、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转化为共性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论述或选择)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理性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3)两者的关系是:A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 (4)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 A:“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夸大理

7、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B:“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1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同谬误有原则区别,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不断地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内容和规律,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在广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在深度

8、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二者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有区别的。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其二,相对性真理可以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

9、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所证实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性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性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11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

10、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

11、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发展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水平 第三、某些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12、 第四、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起促进发展作用 第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阻碍作用 (4)联系实际: A:我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B: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荣辱观教育,把

1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3、科学发展观(选择或简答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4、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简答或辨析)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

14、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15、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简答)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及意义(简答) 必要性: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 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意义: 1

15、、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 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简答)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

16、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 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 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 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16、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辨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