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0875975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教育》word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分析题*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材料分析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终身学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材料阅读分析题*基本能力模块1、 教育观(提个创两全)1、核心: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素质教育观101、 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 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

2、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 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4、 基本要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5、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

3、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2、 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 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 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学生观(两独一发)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1) 人的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基本内容: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2) “以人为本”1、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5、。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

6、主体的需求与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顺序行: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

7、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个体差异性: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3、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

8、,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叛逆,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4、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巨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簪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

9、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3)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

10、;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2、 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困难,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学生共同发展。)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的共同发展(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各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学生身心

11、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的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3、 教师观(1) 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 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

12、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多样化传道者的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示范者的角色(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管理者的角色 朋友的角色 研究者的角色3、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复杂性(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

13、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藏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于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部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个体性和群体性(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的多方面影响的结果。)(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角色与行为的

14、转变)1、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

15、”。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下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3)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养成规律性的认识。(4)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性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2、 教师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容错教育、赏识教育。(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