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word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087597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word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自然观: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与现代系统自然观的区别与联系,论述为何要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发展又是人类知识体系累积和科学研究飞跃的成果。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敬畏臣服,到中世纪的战胜征服,再到近现代的尊重善待和谐共处,这样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演替: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系统自然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自然

2、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的有机体。“自然”的意思,其一是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 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 自我运动的。 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提出“本原”学说。希腊 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尽管古代自然哲学家在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本原有多少的问题上有分 歧,但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这个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 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 统一看作不言而

3、喻的,而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元素虽然是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他们具有一般 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 想。由此可见,作为古代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法的自然观,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并开始尝试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但是,由于时代

4、发展和知识的局限性,古代朴 素辩证法自然观不免要用哲学的猜想和思辨来填补知识的空白,这种来自天才的 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的自然观,虽然正确的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 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故而是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的。开始尝试对自然作出统一的说明。基于对万物本原、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原始思考,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揭示了世界的生长、组织和运动的天性,并强调了本原物质元素的一般性和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的普遍性。2近现代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有

5、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首先,它是以 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 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 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 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 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是把自 然界看作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永远绕着一个 圆圈旋转,具有严整的秩序,不存在偶然性,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 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这种观

6、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 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是原始的、素朴的, 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 和过程,撇开它广泛的总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的,而是看做静止的; 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做死的, 又是形而上学的。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 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因为机器的

7、 自然图景是同机器的制造者相关联的,正像伏尔泰所说的,牛顿以万有引力定律 论证了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如果制造一架良好的机器,需要良好的机器匠才 能把它制造出来,而这个机器匠就是上帝。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产生与发展是同 有神论者信仰的超验的上帝相联系的,即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总的来说,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 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3当代自然观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上的重大突破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同时,古代自然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也成为了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产生的直接

8、先驱,尤其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和继承,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实现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高度统一,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当代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张生命之网,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通过循环和转化实现发展和演化。当生态学成为关于人类的生态学时,就把人类安置于他们的“家”的逻辑中,这样生态学就变成了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主张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

9、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适应自然,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生态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再生产系统的物质基础,其中的森林、水、土地特别重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社会再生产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也即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支柱是森林。为了保持社会再生产系统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首先要保护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经济活动中,林业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活动中要

10、高度重视林业,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排序,应改为林、农、牧、渔、副排序,才更符合生态经济规律。重视林业,核心不是把林业当作供人类经济活动的产业来经营,而是通过保护现有森林和营造新的森林,把森林当作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基础设施。这是影响世界范围的基本基础设施,是世界性的公共工程建设。水是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血液,水的耗竭和污染使自然生态系统运动失去活力,其影响是毁灭性的。用水和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水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它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包括地下水保护、蓄积和合理利用地表水,节约生活和生产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等多目标综合管理。解决人地矛盾,必须从人

11、口管理入手,通过逐步完善人口政策解决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要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要求,树立如下科学观点:(1)环境是一个资源系统,应该从生态系统的宏观经济效益来综合开发资源并评估单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单项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否则资源就会转为污染物;(3)生产和生活排泄物必须转化为再生资源,把向生态系统排放的污染物减少至最低。通过科学发展,满足人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改变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滥用自然环境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遵循生态经济规

12、律,用科学的观点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低碳经济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推进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核心是节约化石能源使用,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减少大气中的CO2;循环发展,核心是资源的使用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实践中,要努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利用市场动力机制和政府的政策推动力,把传统的机器大工业下高碳、线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如党的十八大所突出强调的,在中国未来发展中,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13、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自然观:什么是自然观,结合自然科学发展史,论述自然观与科学发展的内在关联。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发展又是人类知识体系累积和科学研究飞跃的成果。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敬畏臣服,到中世纪的战胜征服,再到近现代的尊重善待和谐共处,这样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

14、;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但进入20世纪以

15、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x0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但这一阶段仍

16、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本文认为,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包括如下几点。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首先是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熏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熏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其次是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最后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