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70874556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作为优秀班主任、管理者,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你参加高级研修班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小学管理者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总感 校长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把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民主程序转变化为管理制度,从而在学校建立起客观、完善、系统的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的管理机制以及在制度制约下长时间形成的以爱施教、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协同共进、充满正气、乐于奉献的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即构成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之灵魂。 从根本上讲:校长对学校实施管理的过程,就是构

2、建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铸造学校之灵魂的过程。 简单说:用制度唤醒良知,以良知促进行为,让行为成为自觉。这就是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这也是学校灵魂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运作和掌控及其成效的达成即是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上述思想就是我于2018年12月23日29日在苏州参加培训的学习心得之概要。 2018年12月24日上午,聆听了原上海中国中学校长孙占林教授所作的品牌建设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管理的报告,不但受益匪浅,而且有终遇知音的感觉。孙占林教授在学校管理中关于评价制度的构建的理念和关于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知定位上与我的想法基本一致。 鄢陵县实验中学组建两年多来,在学校内部

3、评价机制、学校文化的认知定位和构建打造的过程中,我作为校长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是我迷茫过、动摇过、彷徨过尤其是学校组建之初,人心不齐、理念不一,教职工中“懒、闲、慢、散”的作风流行,我所主张的“从严、从细、从实”的管理制度遭不少人诟病,甚至抵触。例如推行的考勤制度,就有不少的人抱怨太严苛。曾在许昌参加校长培训时与市直的个别校长交流中当说到严苛的考勤制度时,就有市直的校长说:“现在的学校还靠啥严格的制度管理呀,我们学校都是靠文化管理的。”(其言下之意有二:一是说严苛的考勤制度有粗暴之嫌,应依靠或引导人的道德自觉去工作,方显出管理的和谐与人性化;二是说他们学校已达到可以“用文化管理学校”的高度或发展

4、阶段。)这让我在很长的时间陷于苦恼之中。直至此次参加苏州培训听了孙占林教授的报告并与其当面交流,让我遇到了知音,找到了学校管理理论的支撑点,也坚定了我原有的办学理念和信心。 二对孙占林教授报告品牌建设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管理中的主要观点的认知和点评: 观点1.用文化管人是比较靠谱的。然而把文化和制度对立起来,显然,失之偏颇。如何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刚”和“柔”的关系,是当下无法回避的问题。 笔者:赞同孙教授的观点。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手段与成效的终极水平和目标,但文化和制度绝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亦是刚柔相济、互为保障、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学校管理机制的定位中,是“刚”多一点

5、儿还是“柔”多一点儿,要据不同的校情而定,要据学校所处于的发展阶段而定。 观点2.突出文化管理在于强调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于如何把人性化的诉求浸润到规章制度中去,用制度的刚性来保证大多数人的话语权,用看得见的方式来践行民主。 笔者:赞同孙教授的观点。即文化确实具有引领作用,但文化的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用制度来体现,且需有刚性的制度作保障。离开了制度刚性作用的保障,文化的引领作用及延续也会失去。 观点3.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文化管理是基于情感(感性)的无关原则的关爱(柔性)。制度管理是基于制度(理性)的关乎原则的约束(刚性)。这显然是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其原因:一是认为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片面理

6、解人性的需求,侧重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关怀,满足于表面融洽关系和氛围的营造。忽视人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公平、民主的精神需求。二是认为传统文化从和谐的整体出发,推崇的群体合作精神建立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上,排斥制度环境的建设。在熟人社会的圈子里,“面子”高于一切,用含糊和微妙性以冲淡组织中的矛盾冲突,达到一团和气。三是传统文化中的“讳文化”的影响,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简言之,在权力和地位面前,只有利益而没有是非。制度永远都是对下不对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笔者: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文化管理只是基于情感的柔性管理,而制度管理只是基于理性的刚性管理。这显然是把二者割裂或对

7、立开来。文化管理中也须有制度的因素,且制度本身就是文化。 观点4.文化管理的特征:一是文化管理以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性为基点。尊重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受人尊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是人性至深的本质。“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三国刘劭人物志)“渴求别人重视是人类的天性。”(约翰杜威)二是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承认、尊重并维护彼此的尊严,是人们相互合作的人性基础。就社会整体而言,有尊严的生活意味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良好社会秩序。当今实现人的有尊严的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公正(公平正义)、民主、尊严是人性需求的核心价值。三是善解人

8、性、善通人意,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善解人性、善通人意”的法宝。四是文化管理又必须以规范、有序为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线。而规范、有序的载体就是规章制度。民主方式则是实现公平正义,保障被管理者的话语权,维护他们尊严的有效途径。五是文化管理从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入手,关注人的情感因素。把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浸润在制度之中,用体现民意民智、符合客观规律、便于遵守执行的制度(良法)来进行民主的管理。在机制和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制度约束内化为一种大家认同的自觉习惯,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六是文化管理的基本思路:以人性需求为着力点

9、。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理解人意,用广泛参与的方式通达民情,用严格的制度执行保障权益,用持之以恒的过程养成习惯。 笔者:从孙教授阐述的文化管理的特征来看,制度与文化不仅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且是高度辩证统一的,而且制度在和谐文化的构建中还发挥着基础性的功效。 观点5.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它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我们只能通过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测。换句话说,特定文化环境中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习惯了的方式,就是文化的核心。 习惯隐含着一种态度判断,这个态度判断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社会风俗,则往往被人忽略了。所以,习惯有好坏之分。 制度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10、但它在人的行为中,却具有可认识和判断的意义。 但是,我们的任何制度都受到某种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观念是主导我们工作的价值导向,是管理中的文化体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得有什么样的制度来支撑。所以,文化与制度应高度统一。 笔者:是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群体的价值观,是内化于群体中并共同遵守的概念和习惯。之所以文化与制度必须高度统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得有什么样的制度来支撑,是须用制度来守卫和保持文化所引导的人们良好行为规则的底线。否则,便会有个体在观念、习惯和行为上突破底线,违犯规则,走向反面,破坏文化。 观点6.单个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以某个特定任务为目标,形成一个系列的制度,各制度之间

11、相互补充,环环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单个制度的作用。系列的制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工作秩序。这就是制度生成机制。 机制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任务目标而形成的系列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的集合不是简单的凑合,需要从任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入手,以环节统辖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仔细研究流程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消除流程中的责任空白和责任交叉现象。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 秩序的形成需要机制,秩序的稳定需要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在秩序中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实现了的默认的规则。当某种习惯被一贯坚持和认识,并被冠以了价值判断的意义,那么它就具有规约性和道德意义。这就是秩序养成习惯 笔者:是的。秩序的稳定需要制

12、度的集合生成的机制作保障,有秩序才能养成好习惯,好的习惯就是好的规则,好的规则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内涵着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彰显出规约和道德的评价意义,并最终激励人们对正确的行动做出选择。这就是文化。 观点7.教师权益视角的制度分类。学校最大的财富是教师,有了好教师就有了一切。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角度入手,审视学校的制度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犹如冰山的一角,教师感触最直接的是分配制度,所有矛盾的爆发都来自于分配。所以分配的价值导向应是:优质优酬、多劳多得与和谐共享,并要关注和调整好它们之间的比例与结构。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用制度把“公平”让大家

13、看得见。二是评价制度。支撑分配制度的是评价制度。所有分配的矛盾都来自评价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不科学。评价是为激励提供依据,激励的动力来自成就驱动和利益驱动,要关注如何平衡两种驱动力的评价制度。三是基础制度。基础制度提供评价数据,评价数据来自规范数据采集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粗放式的管理必然导致过程的准确数据的缺失或模糊,导致工作流程环节之间的责任缺失或责任空白。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各种数据自然就得不到教师的信任与认可。所以规范基础制度与流程是完善分配制度的基石。 笔者:只有在科学、细致、公平、准确的基础制度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评价数据才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准确的评价数据才能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和分配的公平

14、性与合理性。所以,没有规范的基础制度,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公正性便无从谈起。 观点8.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根据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系统,梳理每个系统的现有制度,查漏补缺。侧重于制度和机制的“有没有”。依据是学校的每项具体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学校文化的表述有没有具体工作的支撑。第二阶段:在制度梳理的基础上,从制度分类、机制建设等角度入手,进一步梳理制度的系统集成程度,侧重于制度和机制的“全不全”。特定机制依据某项工作的运行、操作、推进是否顺畅、自然、简便、高效等,即“流程再造”。相关工作的联系和照应是否和谐和配套。第三阶段:在学校制度体系初步完善的基础上,从机制和制度的价

15、值导向的角度,完善制度和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制度和机制的“好不好”。依据是有关制度和机制的执行是否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能够转变为教工的工作自觉,对营造学校文化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笔者:是的。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过程,遵循制度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即通过从“有没有”到“全不全”再到“好不好”的阶段性递进程序,查漏补缺,集成系统,注重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得到多数群众的赞同。这是一个“用制度唤醒良知,以良知促进行为,让行为成为自觉。”的过程。从而,构建起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三实验中学学校文化初步构建的过程反思 (一)文化背景 我们鄢陵县实验中学是2016年8月新组建的一所县直公办初中,现

16、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职工182人。刚组建时学校情况复杂:教职工是从不同的学校整合而来的,原校际之间的教师素质差异很大,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师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遵纪律守规矩的意识都差别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新组建的学校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认识不一致、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需要磨合并重新构建。有的受原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惯性影响,敢于管理、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意识欠缺,老好人思想严重,缺乏对新组建学校的整体观念、核心意识和团结协作合作精神;有的不顾学校的全局工作和整体形象对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应付,要权要利的意识强,讲工作、讲责任、讲贡献的意识弱。这势必在教职工群体中造成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和执行落实混乱不一,致使执行力不够,效果不好。二是有个别教职工在原学校已长期形成了“懒、闲、慢、散”等不良习惯作风,其爱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