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的议论文》word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087115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抢的议论文》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抢的议论文》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抢的议论文》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抢的议论文》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抢的议论文》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抢的议论文》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抢的议论文》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一点浮躁,多一抹清欢 古人云:“云在青天水在瓶。”此言诚不我欺。云在青天抑或心上,那抹淡然不来不去,水在海里抑或瓶中,那份清澈不增不减。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清欢,国人若能参悟此理,天下一大“抢”之局面才能变成历史的旧音。 漫溯历史沟渠,不乏好“抢”之人。成吉思汗大纵铁骑踏遍欧亚大陆可即之处,抢着建功立业,却忘了用一抹淡然的心来守江山、安百姓,到头来两手空空,身死异处。再说那奸臣和珅,抢着聚富敛财,抢着博上一笑而自耀门楣,抢着夺百姓口食为自家宫室,最后也只抢得一纸诏令,满门抄斩!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学子们,未参得书中一义,未悟尽儒家之理,便匆匆忙忙远赴帝京参加科举,意欲抢得熬头独占,抢着加官晋爵。而

2、有落榜者,终其一生仍未脱离那大“抢”之人群,如范进暮年中举,任大好青春空蹉跎,岂不悲哉! 思由此不禁大惊,原来“抢”之传统,中国自古便有,待嗅到那一抹红楼幽香,却才放下心来。君且看曹氏雪芹,于名利之前不争不抢,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他却独秉清欢为笔,在陋室之中不紧不慢,终以一本开文学史上古今未有之变局的红楼梦,攀爬上人生的高峰。十年增删,闲室雅坐,岂不是对这一“抢”字的最好讽刺? 纵观今日之世,国人似已视“抢”为乐,交警哨声在耳,便向那红光闪处抢去;日本地震余震来了,抢盐的大军早已席天卷地而去我却想问你们一句,纵使抢完这一生,你们又能得到什么?抢名抢利,却又为何不去抢点清欢自适,以一种无

3、忧的心态来赏人生之曲?浮躁侵掠心脾之余,你们又将朱光潜老先生那一句“慢慢走,欣赏啊”置于何地? 清欢是一种唤回本善的人生智慧,是一种洗去浮躁的人状态,他们有着另一种抢,抢着去灾区救死扶伤,抢着将一笔笔积蓄寄给山区里那些个渴望知识的孩子,抢着用爱心唤醒世界上被浮躁蒙弊还在抢着生活的人们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子之言萦绕于耳,流着龙之血液的华夏儿女们,你们是要用“抢”的浮躁节奏终此一生,还是用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欢与智慧浇胸中块垒?人生短,人世长,我们不能选择人生的长度,却能决定生命的高度,少一点浮躁,多一抹清欢,活出生命的高贵与高度!抢”字背后“出生抢床位,上幼儿园抢小红花,上学抢学位

4、,工作抢岗位,死后还要抢墓地。”网友的调侃,寥寥数句,道出了中国人的生存现状:每天的生活总是充满“抢”,疲惫不安,仿佛只有“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许多人唾弃这种“抢”,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在作怪,其实,又有多少人看到了“抢”字背后的辛酸与悲哀。“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实是大和民族,中国原为盐黄子孙”。诚然,“抢盐”所暴露的除了在灾难发生时人求生的本能外,更多的,还是暴露了国民的恐慌心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安全感却在不断倒退。归根结

5、底,仍然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的现状使人们用这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去“抢”来一种安心,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抢”字背后,是民生问题的集中暴露。民生问题,说到底,并非物质生产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分配问题,而是分配过程中的主观感受问题。只注意生产力发展,忽略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那么必然会造成国民的不安,于是便有了“抢”这个极端的国民行为。济南菜农因为卷心菜价格下降而绝望自杀,食品安全问题令人不敢再吃什么东西太多太多不安的种子生根发芽,一点点争夺着人们的养分,于是我们只能去“抢”,抢座、抢盐、抢肉、抢安全感、抢出“辜根”生活。如果只关注“抢”所暴露的国民素质的缺失和科学文

6、化水平的低下,那么必然会忽视人民生活的冷暖。只有去“抢”字背后看一看,不停留于表象,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去体验人民的疾苦,才能从根本上找出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彻底摘掉“国民素质低下”的帽子。当然,我们看到了国家做出的努力。“抢盐”风潮发生后,各级政府严查哄抬盐价的奸商,几天内便稳定了盐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再也不用去“抢”什么,我们想要的和应得的都会有制度保障,都将受法律保护。再也不用去“抢”幸福,幸福便会自己来敲门。这条路还很远,但至少,我们在路上“优文3:且慢!徐行 中国人很急。 打开IE浏览器拼命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板凳”;邮寄最好是特快专递;照相吧,最好立

7、等可取;创业,最好名利双收,三十岁可退休;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奋斗真累;排队,最好可以插队,插不上了还嘟哝:“他怎么能比我快呢?”;看世博,六点蹲在入口,九点开门时候人人赛刘翔。管他什么,找人多的队去!完了再问左右:“这看的是什么?” 中国人,且慢!徐行。 诚然,人很多,资源很有限;人人都开动马达加速,谁还愿意蹬着小自行车徐行于郊野?;人们不抢不为自己不为子孙谋福利,明天剩下的就是残羹剩饭。人们都在追逐,其实,这本是人类自然之天性,在危机感重重,压迫感扼人咽息的时下,社会保障这张“防止人们蹿入深渊的大网”还千疮百孔,只能人人自保,近水楼台先得月罢!“抢”不但无可厚非,或许,历史也应给予些许赞

8、赏。若没有人人勇于迈开勇毅的步子前进,浦东新貌,深圳速度该是“水中明月”;若没有抢为人先的概念,那吱悠吱悠转动着的人力三轮怕会盘根若虬,中国也会无缘高铁磁悬浮;若没有抢在时代浪尖的胆识与气魄,五百强名册中又怎会有中国人的身影,世博会,北京奥运,羊城亚运又怎会给世界带来众多的“中国惊喜”?其实,何不在快中求稳,在时代大潮中保持“淡定”?少一些气拔山兮的高楼大厦,多一些人与人之间自由舒适的空间;少一些网络写手不辨是非便开始横眉冷对,多一些算术自由与文化共享;少看快餐文学,言情小说,多了解“对影成三人”的苦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间大爱。且慢,徐行!我真怀念那“一

9、把辛暖泪,满纸荒唐言”中追求孤高遗世独立的林妹妹;我真怀念那咿咿呀呀唱响中国文化精魂的京剧粤剧;我真怀念那一日捧一杯香茗,静思于林中的惬意;我真怀念让世界变大有两个办法,登上巅峰,俯视万物,或闭上双眼冥想。这些,都需要慢慢来你急什么呢?且慢,徐行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捷键?-转(2010-09-03 14:13:41)转载标签: 杂谈 中国人,赶时间。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

10、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我们迎来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就这样,在“急之国”,我们快

11、速地消耗着自己。等我们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紧疏、得失、成败、忙闲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不耐烦,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人们的烦躁症,来自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无论排队还是插位,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我们喜欢插队。我们当一米黄线不存在。我们抢出租车。我们在交通灯变黄的时候加速冲过去。我们为了节省五分钟去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我们由亲戚带着走VIP通道进去,因为排队要半小时。我们在机场大闹值班柜台。我们在电话里对着客服人员吼:“马上给我搞定!马上!”我们急急忙忙旅游,急急忙忙拍照,急急忙忙离去。我们走后门。我们送钱。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可是,我们同时又是世界上最耐心

12、的人。我们以前排队炒股,头天晚上就排队买认购证。现在我们排队买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我们喜欢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厅,我们越喜欢,我们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我们就是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现在,我们还喜欢排9个小时的队去世博会看立体电影。我们似乎又很有耐心。这就是中国。传统心态和现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们焦躁不安却又心安理得。慢不下来的中国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他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写“漠视时间”。“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

13、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诚实一样。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者返工。史密斯说的当然有道理,实际上很多中国人也觉察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此书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厦门大学教授周

14、宁写道,辜鸿铭论述“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是把史密斯的书作为潜在的对话者,林语堂著吾国吾民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回应此书,而鲁迅则一直遗憾没有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几十年后,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的“经常性急躁”。自“五四”运动起,启蒙者们对泥泞的现状恨之越深,对改变现状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时间内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历程,难免显得冒进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又是一个外国人发现了中国人的急躁。杜威曾说:“这场运动的感情成分多于思想成分。它还伴随有夸张、混乱以及智慧与

15、荒谬的杂合。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这场运动在开始阶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当然,近年来我们重新发现胡适,似乎为杜威的观察提供了一些例证,我们似乎又在“返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人的时间观再次提速。大跃进和大干快上,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众所周知,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快起来,反而导致了全面停滞。时钟的指针来到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到了当下,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成形,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什么时候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中国人的时间观,自近代以来历经三次提速,已经停不下来了。我们需要的是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35岁退休科技就是不耐烦连线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让我们抓狂的33件东西,列举了33件现代生活中让我们无法忍受最终崩溃的事物。排在第一位的是航空旅行,作者对航空延误和堵塞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去年(2007年)有超过1/4航班停在停机坪上,在夏季高峰时期,这个数字几乎达到30%。如果你在网上订票的话,你也许可以选择准点的航班。可是,现在还有谁不是在网上订票的吗?”的确,在候机厅里突然被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