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师出教育)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63034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师出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德育(师出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德育(师出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德育(师出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德育(师出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师出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师出教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合肥)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统一化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2.(2012合肥)选择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 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3.(2012合肥)让“一草一木都能说话”“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体现了什么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4.(2014安徽教师统考)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 应,这种教育方法依据的德

2、育规律是( )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5. (2014安徽教师统考)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是原则是( ) A.长善救失 B.正面疏导 C.知行统一 D.从实际出发 6. (2014安徽教师统考)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主要通过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替代强化习得道德行为的模式称为 ( )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多项选择题(2012合肥)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班主任工作

3、C.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D.共青团活动,判断题 1.(2013合肥)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 (2014安徽教师统考)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 3. (2014安徽教师统考)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校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之间的矛盾。( ) 简答题 (2014安徽教师统考)简述说服教育法应当遵循的要求? 论述题 (2011包河)论述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并阐述其实践意义。,简答题 【参考答案】(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即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4、。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中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即班主任所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中学生讲实话。所谓艺术性,即是说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论述题【参考答案】 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对偶故事法”,其理论要点为:第一,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两级水平:一级是他律水平,儿童根据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一级是自律水平,儿童根据

5、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第二,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程序,进而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年龄阶段。 (2)柯尔柏格继承皮亚杰的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A.前习俗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根据行动对身体造成的实际后果(惩罚、奖励、交换喜爱的东西)解释行为的好坏。这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B.习俗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认为按照群体或社会的期望去行动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是否能产生有益于自己的后果

6、。个人服从并竭力维护社会秩序,且以某个群体或社会的成员自居。 阶段三:以众所期望的“好人”为定向。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C.后习俗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超越社会已经确定的规范和法律来判断道德问题。正确的行为应该符合普遍适用的原则。 阶段五: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3)实践意义:第一、从发展的立场理解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提高道德认识。第二、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熏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第三、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1.德育所追求的

7、最高境界是( ) A、德育的社会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政治功能 2.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原则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列哪个德育原则( ) A、导向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 4.德育的“认知模式”中,设置两难问题是为了( ) A、道德发展的形式 B、测量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C、测量道德发展的能力 D、测量道德发展的结构 5.德育“认知模式”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奥苏伯尔,6.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

8、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社会实践教育 8、颜回说“夫子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9、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谢谢大家!,课程培训免费咨询电话:4006002690 每周二、周三和周四晚上19:00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